2008年四川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2008年,既是很不平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又是扶贫开发实现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的一年。面对南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金融大危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领导、率先垂范,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奋发努力,扶贫部门加大力度、靠前作战,圆满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5亿多元,比上年增加5亿多元;实施扶贫新村976个,发展产业项目180个,建设村道982.82公里,新修沼气池5.79万口,劳务扶贫培训7.15万人;解决24.98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72.23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124.9%与120.4%,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87元。
一、五项工程,缓解了贫困现状。新村、劳务、产业、村道和沼气扶贫工程,是扶贫开发的常规工程。2008年,这五项工程的持续实施,有效缓解农村贫困现状,加快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步伐。
一是新村扶贫工程。各地采取提前规划、竞争入围等办法,合理确定当年启动的扶贫新村,认真组织实施,加快工程进度,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施的扶贫新村,基本做到了动手早、进度快、质量好,大部分扶贫新村按期完成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当年启动、当年投入、当年实施、当年见效。遂宁、资阳、泸州等地提前准备、提前实施,措施实、力度大,圆满建设完成任务。
二是劳务扶贫工程。坚持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采取校企联合等方式加大培训转移力度,全年累计培训输出6.55万人,实现年度计划的91.6%。资阳市提出“五个严禁”规范劳务扶贫培训,内江市东兴区推行“办学+办厂”劳务扶贫培训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是产业扶贫工程。各地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下达相对较晚情况下,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扶持产业化扶贫项目180个。产业扶贫龙头企业达到140家,覆盖贫困农户11.45万户,有力带动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凉山马铃薯、乐山竹产业、内江蚕桑业,以及成都、广安、南充等地“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群众增收明显。
四是村道扶贫工程。认真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切实消除制约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加强村道建设。全年投入6000万元,有效整合其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建村道,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受到项目村群众普遍欢迎。
五是沼气扶贫工程。积极加强沼气建设,为群众提供清洁能源,转变群众观念,改善了生活环境。全年投入5000万元新修沼气池,绝大部分地方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富民安康工程、革命老区扶贫开发也有新的进展。
二、五个试点,拓宽了扶贫领域。近年来开展的五个试点,不仅加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拓宽扶贫工作领域,使扶贫开发在新形势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阿坝州试点是一项“总理工程”,奇葆书记、巨峰省长等领导高度重视,亲自过问亲自抓,并把这一试点列为省的“八项民生工程”和50个重大项目之一;5月6日在红原县麦洼乡举行启动仪式。全年财政扶贫资金完成总投资4.1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3.34亿元、省配套8307万元。易地育人上,完成81所学校供水工作、病区2.64万名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更换粮食上,完成年度供应量1729万公斤;饮水安全上,完成工程521处,解决了8.54万人的饮水安全困难;社会保障上,完成11个大骨节病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和6个农村敬老院工程建设,对Ⅲ度大骨节病患者实行五保供养、对3.80万Ⅰ、Ⅱ度患者纳入了农村低保;移民安置上,为136个村的2040户贫困户建设住房。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也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试点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二是升钟水库、广安水淹区扶贫开发试点。省委、省政府将升钟水库水淹区、广安水淹区扶贫解困列为“省长工程”。升钟水库水淹区扶贫解困工程已顺利结束,广安水淹区扶贫解困工程实施以来开局良好、初见成效。为加大扶持力度,省、市年均财政支持都在1亿元以上。针对水淹区特点,试点工作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从扶贫解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牧业、发展社会事业入手,综合治理路、水、电、产业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难题,扶贫成效显著,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欢迎。水淹区面貌变化最大,村级公路、便民路、便民码头、山坪塘、渠道、蓄水池、饮用水井、学校、卫生站、沼气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建设,为群众带来实惠,促进了发展。水淹区农民增收显著,首批实施的34个重点扶贫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583元,增长61%。阆中市扶贫办整理上报的《水淹区群众自编山歌感党恩》,充分反映了群众的喜悦心情,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和赞扬。
三是通江县、广安区连片开发试点。通江县、广安区开展的“县为单位、整合资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是近年来财政和扶贫部门实施的“重点工程”。两地先后投入试点资金2950万元,整合资金3.34亿元。通江县试点于2007年启动,采取抓科学规划打基础、抓整合资源固根本、抓“两为主两优先”(政府主导和群众主体,基础优先和产业优先)、抓组织领导作保证、抓机制创新强保障等“五抓”举措,取得了4个方面明显成效。即是行路、饮水、就医、就学“四难”明显缓解、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两地的实践表明:连片开发,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特殊贫困类区的整体性贫困问题;有利于由注重点上转变到点面结合,实现扶贫开发新的目标任务;有利于进一步动员、整合全社会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使其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
四是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也是近年来财政和扶贫部门实施的“重点工程”。去年,省扶贫办加强了扩大试点的工作力度。3月中旬广元会议后,省扶贫办外资中心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多数扶贫办落实责任,积极探索,特别是广元、资阳、宜宾、南充等市和旺苍、简阳、安岳、高坪、泸县等市、县扶贫办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广安市不仅配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还自出资金开展5个村的试点。截止年底,124个县新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村500个,加上国扶办安排的村,总量达到585个,覆盖8.01万农户,其中贫困户2.50万户。资金总规模达到1.05亿元,352个村累计发放资金2242人次、612.75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群众无法筹集发展资金的难题。10月下旬,国务院扶贫办牵头财政部、银监会等单位,深入旺苍县检查调研,对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省委李崇禧副书记也多次给予肯定。旺苍县还在全国交流了经验。
五是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试点。南方雪灾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省扶贫系统不仅积极投入抗灾救灾,而且自觉把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投入灾后恢复重建。重灾区各级扶贫部门深入调查掌握贫困村受灾情况,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将贫困村灾后重建纳入国家总体重建规划。省扶贫办采纳各地意见,向省政府提出受灾贫困户建房补助标准高出普通受灾户4000元的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编制了全省2576个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并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在广元市马口村举行了“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试点村规划”实施启动仪式。首批启动14个试点村,目前试点村数量扩大到34个。贫困村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上月底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我办作了经验交流;省扶贫办外资中心和广元市扶贫办孙潮泉主任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的表彰。
三、三管齐下,推进了社会扶贫。去年初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国家机关、浙江省以及省内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单位,省扶贫基金会、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和省扶贫开发协会等社会各界扶贫,出现了前所未有好势头。
一是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有新起色。一方面,服务水平提高。省扶贫办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在川定点扶贫座谈会、浙江对口扶贫座谈会,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召开南充、广元两市12县川浙扶贫协作工作会议,提出了新一轮扶贫协作基本思路、总体要求。经过国务院扶贫办努力,将交通部定点扶贫调整到我省阿坝州。另方面,领导带头定点扶贫。2008年是省级领导去定点扶贫县最多的一年,他们深入实地检查调研,落实帮扶措施,率先垂范作用明显。省委组织部选聘高校毕业生2369人到36个重点县的贫困村任职,选聘到全省扶贫新村任职的达1.14万多人;“三支一扶”继续深化。再方面,内部管理逐步规范。特别是省委规定,把省级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纳入目标管理,推动了定点扶贫工作向前发展。省级帮扶单位中,主要领导重视定点帮扶的增多了、深入扶贫调研的增多了、共商帮扶措施的增多了,挤出办公经费扶贫的也增多了。成都市33名市级领导、226个市(县)级部门开展定点扶贫,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社会各界扶贫有新突破。2008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社会各界扶贫声势最大、力量最强、效果最好的一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抗震救灾,省扶贫部门接收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捐赠的2630万元救灾物资,及时全部运送灾区;接收外界捐款140多万元,报省政府统一安排。省扶贫基金会妇女康复工程进度快、效果好,免费治疗城乡贫困患者383人;中意510万欧元贷款项目获得了国家财政部的批准;“栋梁工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积极为革命老区建设出力,向回良玉副总理报送了《川陕苏区亟待加快开发和建设》的调研报告,受到了回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组织长城集团、四川康丹矿业有限公司捐资220万元在西昌、宣汉建小学。省扶贫开发协会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组织捐赠253万元开展助学工程,送电影下乡活动播放电影3200多场。同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军队和民间组织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是外资扶贫有新进展。省上为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第四期扶贫项目注入配套资金1200万元,全年完成项目工程2.25亿元,占项目目标的61.67%;累计报账15次,报账回补1782.4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30亿元)占目标的51.1%。2008年11月,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组成的中国贫困农村社区发展项目第8次检查团来川检查后,对四川在经受了“5·12”汶川大地震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旺苍Tcc5项目、韩国志愿者项目等,实现了项目阶段性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四、“两项活动”,提升了干部素质。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省级机关和部分市县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全面开展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两项活动”提升了扶贫系统干部思想业务素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两项活动”不走过场、达到预期目的,省扶贫办分别成立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和效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建立了10项责任制度,并狠抓落实到位。各市(州)扶贫办协助省扶贫办做了大量工作,如征求意见、提出建议等,促进了“两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是结合抗震救灾,推进“两项活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省扶贫系统把扶贫开发与抗震救灾结合起来,把“两项活动”与抗震救灾特别是灾后重建结合起来。全省扶贫系统特别是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六个重灾市(州)及其所辖北川、汶川、青川等县(市、区)扶贫办,从领导到职工,都以大局为重,有的不顾亲人遇难和自身灾害损失,积极主动参与抗震救灾,有的甚至带伤抢险。在扶贫开发和抗震救灾中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去加强机关效能建设。
三是工作扎实有力,阶段效果明显。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提高了大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各级扶贫办为民意识明显增强,调查研究明显增多,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协作关系明显改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奉献精神明显彰扬。省扶贫办集纳各地建议意见,提出的“一推进、两坚持、五统筹”新的工作思路,还得到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四早”举措,创新了工作机制。全省首次推行的“四早”举措,不仅形成了2008年工作的最强音、最亮点,而且还形成了“抓早、为民、务实、廉洁”等新的扶贫工作机制。
一是抓早。对省扶贫办提出的思想早发动、任务早明确、措施早制定、责任早落实“四早”举措,原分管省领导郭永祥同志批示:省扶贫办“提出‘四早’好。”按照“四早”要求,各市(州)、县扶贫办进一步强化“我们早一天行动,贫困群众就早一天脱贫”的理念,积极主动狠抓当年工作,对新村扶贫、劳务扶贫等常规工程,一半以上地方在1月份左右即完成规划和项目设计工作;到3月底全省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到6月中旬,遂宁市等多数地方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0%以上,扶贫开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实践证明,抓早让我们牢牢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2008年全省第一次彻底扭转了扶贫新村项目“一年资金二年干、三年再把效果看”被动局面。更为欣慰的是全省扶贫系统齐头并进“抓早”,一种抓今天谋划明天、抓这月谋划下月、抓这季谋划下季、抓当年谋划来年的“超前意识”,一种“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精神状态,在全省扶贫系统基本形成。
二是为民。为民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把扶贫开发与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着力推进“大扶贫”。这既是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也是扶贫开发宗旨所在。从各地情况看,“四早”举措体现了急为贫困群众所急的思想感情,扶贫“首扶制度”体现了扶贫到户的瞄准机制,新村“竞争入围”体现了扶贫主体的参与机制,首扶制度与竞争入围相结合体现了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实效性。乐至县黄泥嘴村“两委”率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坚持群众参与、搞好扶贫工程”,“搞好扶贫开发、建设扶贫新村”的新路子。为了搞好新村扶贫,从2月19日至6月17日,该村“两委”就召开了23次会议。到当年6月份,全村建成水泥路为计划的117%达2.6公里、整修水渠为计划的100%达370米。60岁的曾德英老大妈高兴地说:“现在穿拖板鞋就可以赶场了,好高兴啊!”村民秦孝端、秦孝长等绝对贫困户都享受到了“首扶制度”的实惠。
三是务实。多数地方把抓早、为民与务实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一方面,注重实干。按照省委《工作情况交流》要求,各地普遍推广遂宁扶贫新村“竞争入围”经验。在2804个贫困村中,全省竞争产生了976个村为当年实施新村。所有到村扶贫资金,怎样用、干什么由老百姓说了算,基本做到把权力交给群众,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积极性。另方面,注重实效。多数地方通过扎扎实实工作,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实在在实惠。全省启动的扶贫新村,普遍坚持瞄准穷人,全面落实了绝对贫困户“首扶制度”。2008年新村扶贫最大特点,就在于普遍把扶贫“首扶制度”与新村“竞争入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种瞄准的保障机制,基本做到了选准最困难的村、扶持最贫困的户、办好群众最急需办的事,使扶贫开发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是廉洁。“抓早、为民、务实、廉洁”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了加强社会各界对扶贫资金的监督,随着“四早”落实,各地提前了公示、公告、公开时段。6月初省财政厅和省扶贫办在四川日报刊登《四川省2008年度第一批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将新村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和投资规模向社会公开,比上年又提前了两个月。省扶贫办在五六月份的检查中看到,资金已普遍下达到新村扶贫、劳务扶贫等具体项目上,并且管理严格、规范透明。同时,各级扶贫办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省扶贫办认真履行扶贫资金监管牵头单位职责,组织开展了扶贫资金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专项治理;10月份牵头组织3个联合工作组,到5个市(州)的16个县(市、区)进行抽查,较好地纠正了存在问题。从去年初以来,我就基本没有收到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举报信及电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抓早、为民、务实、廉洁”新的工作机制的生命力所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作发展不够平衡,具体表现在瞄准对象不平衡,发动群众参与不平衡,项目进度不平衡。二是执行规章制度不够严格,制度建设跟进不及时,已有的制度规定和提出的具体要求落实不严格。三是自身建设不够过硬,个别部门、个别同志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怕辛苦、生活怕艰苦,个别领导当“甩手掌柜”,不亲历亲为,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