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分一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08-12 15:06:03)
标签:
数学教学设计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
||||
认识分数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分食品活动出发,让学生在平均分物体的活动中,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了需要分数。在分数意义中,平均分是基础,只有平均分,才能出现分数,所以教材特意编排了一些关于"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内容。由于分数是学生刚开始认识的一种新的数,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从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多联系实际,多举实例,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强感性认识。 |
||||
学情分析 |
||||
由于初次接触分数,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知识点较多,较抽象,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理解,必须借助动手操作,本课内容很丰富,需要学生不断的参与,思维不能停顿,所以,对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挑战性。 |
||||
|
||||
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能力目标: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和表示分数。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行为 |
设计意图 |
|
一、创设情景,激疑引思。 |
1、 2、探讨分法。(平均分) 3、板书课题。 |
积极参与探讨分法,揭示分数的学习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
|
|
二、操作感知,认识分数。 |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2、动手感知,加深认识。 3、认识分数各部分。 4、类比迁移,扩展认识 |
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来感知分数,从而使学生会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和表示分数。 |
1、(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这一结论。) 2、(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这一过程理解 这个分数的意义。) 4(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直观的演示加深分数的产生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这一道理。) |
|
三、应用提升,拓展能力。 |
1、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对吗?(出示课件:练习题1、2、3、4、5、) |
学生认真做练习 |
(设计意图:强调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必须在平均分的基础上。) |
|
四、全课总结,活动延伸 |
师:通用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分数的写法: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
梳理本课的重难点。 |
|
板书设计 |
||||
认识分数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 。 平均分 读作: 分数的写法: 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
||||
教学反思 |
||||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巧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的内容。我通过创设帮淘气和笑笑分食品,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这些情境的探索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其实数学就在身边,形成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过程。 在本堂课中,我所设计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1/2,发现出多种折法,并请学生介绍他的折法,获得分数的初步认识。再让学生折出1/4,接着再来感知四分之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自己想要的分数,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在创新中求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拓展题。 《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是由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等数学活动。本节课我所设计的练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使学生在巩固中经历了应用——拓展——提升——深化的学习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