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宝男都是好孩子

(2014-04-24 09:49:54)
标签:

妈宝男

成长

青春

杂谈

分类: 聊聊孩子

妈宝男都是好孩子

文/宫学萍

      据说,当我还是一个包着尿布的小屁孩,我的妈妈,很喜欢一边看着襁褓中那个小小的我,一边在嘴里小小声地念叨说:“宝宝,宝宝,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偶尔一次被我姥姥听到了,就赶紧打断说:“ 傻姑娘,你可别盼着孩子长大,等她长大了,你可就老了!”

       

      这种 “不想孩子长大” 的真切感受,放在今天铺天盖地满世界 “妈宝男”的爸爸妈妈身上,估计应该也是十分合适的。按照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祖师爷欧文.亚龙的解读,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式焦虑,其背后大多都隐藏着更为根本的 “逃避死亡” 的终极焦虑——如同我们谁也受不了直视正午空中的烈日骄阳,我们谁都不愿意面对自己正在一天一天接近死亡的宿命,因此,常常会无意识地尽可能制造出各种幻想已达到自我欺骗和自我麻痹的目的。

        

     比如亲子关系这件事。

     当我们 “感觉” 自己 “正在” 抚养一个 “小孩子”(无论他现实的年龄到底有多大),那么我们对自己身份认同,就理所当然还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当我们认真面对 “孩子已经长大了” 的时刻,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得不去同时面对 “哦,我已经步入中年……以及,即将迈向晚年,迈向必然会发生的死亡……” 这一残酷现实。

      所以说,这天下所有唧唧歪歪不肯长大的 “妈宝男” ,都是百分百心疼老爸老妈的好孩子:他们宁可视而不见自己对于独立成熟的成年生活的渴望,也不忍心让身边的父母感受到一丝丝 “我老了、管不了子女了、帮不到你了” 的失落;他们都是一些心思细腻、多愁善感的好人,总是能够在父母欲言又止的眼神中,发现对方不愿意承认这一切的秘密心望。

     

     但是,很遗憾,众多妈宝男(当然也包括同样人数众多的妈宝女)们通常被我们内心的无意识所作弄,落入了语言的陷阱之中,那就是——愿望本身的双面性。精神分析学家就提示我们大家说:极端相反的东西,其实是同一件事。那些令我们感到害怕的,常常也是内心真正渴望的;那些天天被人们挂在嘴边念叨的,往往也是他们不敢真正去拥有的。

     比如说,小朋友的父母们都渴望孩子们快快长大,但同时,又不是那么愿意他们转眼就长大成人;妈宝男的爸妈们都不想看到孩子违拗自己的意见独自做主,但同时,又如此渴望看到他们有朝一日,在生活和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英姿飒爽地独当一面,让自己也可以因此微笑着安心老去。

     

      所以呢,各位亲爱的妈宝男、妈宝女们,别在到处抱怨什么 “家里人阻挡了我迈出房门的脚步” 了!成熟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耶稣基督还是释迦摩尼,都不是咱们的亲爹干妈,这世界不会独独宠爱你一个,不会单单为了实现你的心愿,而特别创造出各式有利条件。在你准备好大展宏图征服整个世界之前,还是先记得为了你的独立宣言,挑战一下家门口舍不得你出门的老爸老妈吧!

    要记得啊!当有一天你告别了原本那种被庇护、被照顾、被管制、被约束的 “伪未成年人” 的身份和心态,你的父母,不管之前他们会如何表现出对你的 “舍不得” 和 “不放心” ,最后同样也会一定向你投来最为真挚的欣慰目光——只是这一过程不会特别顺利,就像我们想做任何一件大事都不会特别顺利一样。

    

    因为生活本来就不容易呀!

     作为一个刚刚告别家门的毛头小子,你一定不会找到传说中那种 “吞下去就会瞬间内力大增” 的神奇药丸。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处点滴进步,都会像曾经孩提时期学习走路、数数和写字的时光一样,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的渐进的过程,其中也常常会遭遇一些灰头土脸,一些倒彩和白眼,甚至很多的自我怀疑。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特别是对于各位妈宝男而言,很有可能,在以往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并不曾有意识地培养过你们 “为了更好地离开” 而需要掌握的很多生活能力——那也不要紧,我们可以自己来。哪怕会别其他人慢一点,只要方向整体上是正确的,就终归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祝大家在成长过程中都能绕过父母这道门。



本文系《中国青年报》约稿,转载请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