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不信随你,这样养,孩子更聪明

(2013-07-30 16:05:46)
标签:

亲子

数学

聪明

育儿

分类: 聊聊孩子
    今天下午大闲,闲到这么热的下午,除了写东西之外,我都不知道还能干点啥。
    (当然,主要还是这个月花钱太多了,我怕一出门又刷卡。)

    不过今天的这个主题,倒是很早就有思考,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一直,差不多早到今年3月份的时候吧,小爱的班级开家长会,数学老师(很好的一个老师)一脸无奈地乞求我们家长“多多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理由很可爱,“大家就别跟我说什么‘我们小时候大人都不管的’了,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一样吗?他们的能力,跟咱们那时候能比吗?”
    具体怎么回事呢?
    就是小爱同学她们班,升入二年级以后,数学成绩,就哗啦啦往下掉,原来那些次次100分的好孩子,有好几个95都不保。最让数学老师心碎的是,有些很好、很好的孩子,脑袋就是一点儿弯都转不过来,遇上稍微微变化一点的题目,比如——上课的时候讲“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文具盒的3个面”,考试的时候换成“我们最多可以看见桌子的()个面?”——半个班就完蛋了。
    我挺同情小爱的数学老师的,真的。
    这样的局面,也不是很难理解,现在的很多孩子,从3岁起,可能还更早,就被家长带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aoe,AbC什么的,一直学到6岁,在上学之前用了3年的时间做预习,所以一年级的知识点,肯定掌握的牢牢的,想不考100都难。问题是然后呢?一年级过后,家长总不能开天辟地,再搞出个3年的时光,让孩子继续提前准备好二年级的知识,再去学校考试吧?
     所以,进入二年级以后,数学老师很伤心,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好了,不卖萌了,如果单单是时间的问题还好办,多下点儿功夫,多花些时间,很多东西都能慢慢补。更让我心疼的,是真的看到有很多孩子,被早教给毁了。所以今天才起了这么一个功利的题目,希望能让多一个家长看到,多少相信一点,也许就能起到一丢丢的作用。一丢丢就好。算我自恋了。

     怎么说“被早教毁了”呢?
     当然我知道这世界的事情不能简而言之,我相信还有很多家长实施的早教效果很不错,养出来的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健康。今天这里要提醒大家小心再小心的,就是“卡片式教学”——请记得不要把卡片式教育使用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我真的见过,还是在麦当劳里,一个年轻的妈妈,握着一大摞学习卡片,语文数学都有,一遍一遍摧残她的儿子,大概也就3、4岁那么大。
     不要过早把符号带入幼儿的世界,尤其是6岁以前,如果父母想让他将来学业略有成,考个一本大学什么的。
     这个道理其实特别好理解——大家都发过短信,或者邮件吧?我们发一句话和发送一张图片,哪个用的时间长?如果是视频呢?在电脑里存文件也是同理。像我这样从来不用电脑存照片和视频的人,十好几年了,D盘的剩余空间依然大的惊人。
     为什么?因为越是高级的符号,越是简便,其负载的信息越少、越苍白。
     “苹果”两个字,没有苹果的味道,没有苹果的触感,没有苹果的光泽,没有苹果的几乎一切信息……一个只见过“苹果”二字的孩子,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苹果。
     这世界,也如同苹果一样。
     6岁以前的孩子,通过整个身心的各个感觉通道,每分每秒都从这个世界吸收,数以百万计甚至百亿计的信息,积累在他们的头脑深处,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人为地将他隔离在一个仅仅由卡片(也就是符号)所组成的世界里,他的内心将会由于缺失外界信息的足够刺激而日渐荒芜。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在一年级的时候考试很棒,但是同样很有可能在几年之后,凸显出严重的学习困难,哪怕孩子本身非常努力——因为他的脑袋是空的
     
     时间有点儿不够了,我要去准备晚饭了,具体不同科目的“底子”要怎么培养,我改天和大家分享一点皮毛(毕竟我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现在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自然的养育过程中,小孩子是怎样初步掌握数字的概念。
     这是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人员让一群7、8个月的孩子观看手偶表演,小舞台的中间有一个幕布,幕布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兔宝宝的家,幕布没遮着的部分布景是室外。孩子们一开始都只能看见兔宝宝们在家外面玩耍,一会儿,一只兔子回家了(就是进入被幕布遮着的部分),再一会儿,又有一只兔宝宝回家了。这个时候,工作人员把幕布揭开,当孩子们看到屋子里只有一只兔宝宝(另外一只让工作人员偷偷撤走了),就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也就是说,仅仅才7、8个月的小笔笔,心里就大约知道:一个兔子回家,再一个兔子回家,家里“应该”有两个兔子!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数学思维萌发的起点。
      这些小东西没有一个能够说出1+1=2——废话,他们连“妈”都不会叫——但是这不等于说他们心里没有数!
      所以,我们不必急着去带孩子大声背诵1+1=2,在此之前,他们更加需要在生活中体会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