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母乳婴儿情感 |
有关母乳喂养及其他
一直是个懒家伙,很多话题早就想谈,就是懒得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
正好今天雪漫漫提醒我聊聊,那就郑重其事地聊一聊吧。
先说我自己:
生Eva的时候我24岁,没有任何“母乳喂养好”的先进观念,一切只是听从本能的引领,朦朦胧胧头脑中有一幅母亲怀抱婴儿哺乳的图片,就照着大概的样子做了。整体上比较幸运,没出太大的篓子,除了孩子20几天的时候乳头皴裂得流血了几天之外,一切都运行的不错(那时候市场上有一种德国产的金盏花乳头护理药膏,挺好的,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有趣的是,Eva同学没有断奶的问题。由于我在Eva出生之后就办理了退学,所以没有产假的问题,一直母乳喂她喂到了八个月大。然后有一天我感冒了,接着她也感冒了,可能是因为我吃药奶水变得有点苦(?),或者就是小东西鼻子塞得太难受,吸奶太辛苦,小爱同学突然就不要吃我的奶了,转而扑向她可爱的大奶瓶,于是我的奶牛生活就结束了。
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三鹿奶粉的问题,母乳喂养的观念也没有如今这样吓人。从头到尾,我都完全只是听从直觉而已。而所谓母乳喂养的种种好处,也是根本没有考虑过的。甚至后来Eva同学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做出租车,司机师傅说她长得结实,问我们是不是母乳喂养的。我说是。见到对方就一脸的羡慕,我就随口接着说“就是方便。”,心里想的是不用大半夜起床冲调牛奶,省事。可对方却立马强调:“还省钱啊!”
所以,在那个时候,似乎母乳喂养的优势也就仅限如此,省时省钱而已。
可等到后来就不是这样了。
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乳喂养好”就成了一个咒语。
反正生Anny同学的时候,似乎哪个母亲不给孩子喂母乳,就成了一件十恶不赦的事情。
而我当时的情况是——也是由于之前没有医学常识吃了亏——当初Eva同学不吃我的奶,我就一点儿没再管自己的乳房(实际上,断奶之后,母亲也需要用吸奶器逐渐减少每天的奶量),结果奶管里於留了很多颗粒状的奶渣渣,严重的乳腺炎,高烧了好几次,乳房涨到了肩胛骨,可是乳头就是不出奶。小东西饿的嗷嗷叫。
另一方面,由于这个时候家里已经有个Eva同学在上二年级,白天的时候,我还相对认真地培养Anny吃奶,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我是真的担心她的哭声影响到姐姐的睡眠,就常常给她用奶瓶。问题就在这里,这个也是我承认的,如果完全按照目前母乳喂养的宣传材料的指导,如果母亲坚持,Anny同学的口粮问题是应该没问题。
可是出于当时我的实际情况(而且Eva同学二年级还换了一个十分极品的班主任),可以说是我有意干扰了小安同学的母乳喂养。(奶瓶的过早使用,不论是从婴儿还是母亲的角度,都会减少母亲乳汁的分泌量。这一点儿我没有任何质疑。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去看任何一本宣传母乳喂养的材料)。所以到了小安大概100天的时候,我也的确没什么奶汁了,一天大概只能够她吃一顿饱饭。于是我们就放弃了。
从情感上讲,给Anny 四个月就断奶,我是挺心酸的。直到今天我看到其他母亲怀抱婴儿哺乳,我都忍不住驻足留恋,心中泛起许多遗憾。但是从理智上讲,我并不认为我“做错了”什么,也不会因此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母亲。
这就好像,我不会因为自己无法让孩子入清华附小和直升北京四中而羞愧、自责、焦虑、不安一样。老北京有句话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生活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这个世界不是按照它“应该”的样子存在的。每一个母亲都有她需要平衡的一大堆的事情,没有那么多不相干的人嘴里的“必须”。
好吧,接下来,让我收拾一下略微悲伤的情感,说一说我所了解到的有关母乳喂养的知识。
真的,不是百分百只有好处。
最直接的例子,如果母亲自身贫血,那么母乳喂养就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还有很多母亲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者极不方便,把宝宝,母乳喂养到所谓的“两岁以后”。
我在上一篇博客里推荐的那本书,作者就用了一章来讨论“母乳喂养”和“奶品喂养”两种喂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我这里就不费劲转述了。从我个人而言,我也的的确确觉得“消毒奶瓶”比“清洗乳头”麻烦一百倍。
好吧,为了减少被拍砖的概率,我再强调一遍:
我不是反对母乳喂养,只不过认为这不是一种必须。
一个由于自己不能母乳喂养而极度焦虑的母亲,她的焦虑比奶瓶本身对她的宝宝更有伤害性。
除去国内奶粉业的一片绝顶混账之外,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我也在努力去理解为什么“母乳喂养”的观念会在今天的中国如此流行。我觉得这就和为什么所谓“快乐比成绩更重要”这种简单对立的教育观念十分流行的成因差不多。
我们这一代人的母亲,很多都是没有奶水的。
以上是一个十分意象化的表达。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她们很多人身上都没有母亲的味道。
我们的母亲,在成为母亲的那个年代,是任何“小我”的价值都不被尊重,都需要栖身于各种伟大而荒谬的事物之下的。在那个时代,也许农村还好一点,城市里,月子还没有坐满就扑向工作岗位的母亲比比皆是。
我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她的母亲就是生完她42天就恢复工作,父亲更是一天假都没休(为了伟大祖国嘛)。每天早上,她的母亲为了防止她掉到床底下,就用四个枕头,上下左右地把她困在一个正方向里,然后就急匆匆地上班去了。每天10点、12点、15点回来喂她吃奶。她家住在一个没有电梯的4层楼上,每天她妈妈回家喂奶,还没进单元门,就能听见她声嘶力竭的哭声……
我写这个曾经发生的故事,不是为了责怪这个母亲,我们谁都逃不开所在时代的很多影响。我这里的重点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这个小娃娃自己成为母亲之后,绝对不舍的让自己的孩子如此痛苦,是多么自然的一件事。
在一个母爱稀缺的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对于一个完美的、无限温柔、也无限有力的母亲的渴望和向往,自然会造就了我们对于“母亲”一词定义的理想主义的苛刻。“母乳喂养”一边倒地好,正好也呼应了我们心中臆想出来的那个完美母亲的形象——这个母亲可以提供这个世界上其他人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给予孩子的特殊养分,她是一切美好的集中体,是神。
(正好今早看到微博里有朋友在讨论温尼科克的“母亲”概念缘何只有一味的抱持和支持,我想,缺什么补什么,十有八九是因为温尼科克自己的妈是一个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吧。)
这种对于母亲的无限想象,出发点是好,但效果真不一定好。
对于那些因为担心自己身材走形而拒绝给孩子哺乳的娘,我当然也鄙视她们;对于那些爱岗敬业以至于把孩子随便丢给别人抚养的妈妈,我鄙视的同时也替她们感到可悲;但是,这不等同于说——我就会因此完全鄙视所有未能给孩子哺乳到两岁的母亲。我没那么非黑即白,不然好几年的自我体验岂不白花钱了。
今天啰嗦了这么多,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借此小文帮助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母乳喂养的母亲们减少一些羞愧和焦虑。
记住,你们对孩子的爱,才是这世界上最最宝贵的东西;而这些爱,存在于你深情注视的眼神里,存在于在轻柔抚摸的手掌里,存在于轻声哼唱的摇篮曲里,存在于打雷的时候“不怕不怕妈妈在”里……当然还存在于日复一日替他们更换的尿布里,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