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亲子教育家庭育儿 |
来信:孩子不和父母一起长大好吗?(本文来自心理月刊网站约稿,转载请注明)
老师您好,很冒昧麻烦您,是因为我揪心于孩子与丈夫之间,实在不能让自己平常心处理,想请您帮忙!我和丈夫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跟随他回到他的家乡工作生活,已经快9年了。由于种种原因我将要先带着2岁半的孩子回到我的家乡,离开丈夫生活一段时间(大约2年),我心理很怕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怕他问我爸爸去哪了,我心理无数次的设想这一场景,但我每次都觉得自己的回答不会让孩子满意,我也怕将来孩子的爸爸处理好事情后来到我们身边,而孩子会和爸爸有隔阂,我也怕我的家庭将来会因为这段时间的别离会让孩子有不完整的感觉,我也怕将来孩子懂事了如果记得这个时期会怪我们做父母的不考虑他的心理。总之,我有很多顾虑,而这些都是我没有想好该如何处理的,该怎样才能让孩子心理没有阴影快乐的长大呢?盼望老师能教我处理好这个非常时期,万分感激!
这位怕怕的妈妈,
你好。
和你一样,作为一名母亲,我也经常担心孩子的很多问题,现实的,想象的,今天的,未来的……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会担心他被主流社会淘汰,等到孩子表现好了,我又怕他童年过得不够愉快。
够纠结吧?谁让我们当妈呢!当妈的,难免都贪心,都想给孩子这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遗憾的是,我们都不是神仙,当然也做不到完美,更何况这世界上很多很多的好东西,本身就是矛盾的、冲突的。比如说坚韧的性格通常要在苦难中形成,那“苦难”岂不也成了一件“好东西”?
关于爸爸的问题,没错,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陪伴,但任何原则都一定会有例外。如果孩子每天眼中的父亲,是一个委屈的爸爸呢?一个郁郁寡欢的爸爸呢?一个心不在焉的爸爸呢?反过来说,古有孔夫子,今有奥巴马,即便现实的父亲不在身边,孩子每天在母亲的言说中,都能够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爸爸,同样也可以获得一个去认同和模仿的优秀男性形象,一样也能成长为一代伟人。
具体到你的情况,相信你和孩子的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利弊,一定也是今天你们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在不那么完美的生活中为孩子多提够一些父爱的养分好了。经常给孩子看父亲的照片,让父子俩儿多通电话,上视频,母亲也经常跟孩子讲讲父亲最近在想什么、做什么……总之,能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对他的关注和爱就好。看过《潜伏》吗?你觉得翠萍的孩子,会认为爸爸不是大英雄吗?
另一方面,毕竟你的孩子快3岁了。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父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孩子和母亲分开,带领孩子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母亲单独一人带孩子,注意不要因此与孩子相处得过于粘腻,要有意识地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内容,比如工作和个人爱好。而孩子,相反则可以让他多接触外部世界。有机会的话,让孩子多接触其他的友善的人们,比如母亲的亲朋好友,幼儿园老师,特长班的教练,等等。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好玩的事儿。几十年前,有一个搞儿童心理学的大牛人,大名叫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来提醒大众“完美的妈妈”是可怕的。这个概念刚刚被介绍到中国时,大家都把它翻译成“足够好的妈妈”。但是最近,我们都是越来越觉得,这个“足够好”,也太好了,十分容易误导大众,还真不如翻译成“差不多好”就可以。当妈这件事,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差不多好,顺其自然,就很不容易了。
祝好
宫学萍
2012年盛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