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服装买错衣服心理精神分析杂谈 |
我总是买错衣服
导语:不是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也没有导购小姐的恶意教唆,真是搞不懂,明明刚才买的时候还是兴高采烈,怎么转眼到家就开始后悔?
编辑:芬芬 文:宫学萍 (本文见《心理月刊》2011年6月)
“想想吧,你们去商场里买衣服,就像我们到马路上看姑娘。总会有那么一件衣服,或者一个姑娘,身上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闪光点,让我们动心。‘发现’总是很容易让人激动的,不是吗?等到你把它买下来,整天和它混在一起,就一定会感到某些地方不合适,让你不是那么舒服。相处总是比相爱难,开看点吧!”
“从象征的意义上讲,衣服是我们展现给外部世界的第二层皮肤。当原本摆在商场里的某件衣物,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们就会把一贯对待自己的态度——比如挑剔——扩展到那件已经被特殊化的‘我的’衣物之上。”慕尼黑大学心理学博士高璇解释说,“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眼光中长大的,其中有很多人在成年之后,还会继续使用同样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一切。有关外表的问题也是如此。”
“自我中心是典型的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在他/她们的头脑中,仿佛全世界的人们(general others)都是自己的观众。”北京的心理咨询师薛畅指出:“那些总是感到站在舞台中央的人,需要经常确认自己正在被敬仰、被崇拜。似乎生活本身就是表演,每一次的闪亮登场,当然都需要备好全新的行头。”
我们每个人多少都有类似的渴望,想成为所有异性,甚至天底下所有人眼中,光芒万丈的女神(或者王子,只是男性的魅力更多结合了外貌以外的因素)。看看那么多一掷千金的新娘,大家就都能想明白了。“怎样在一个其实不那么在乎自己的世界里,依然感到自己活得还算不错,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从自恋的角度理解,总是感到被挑剔,和总是需要被敬仰,只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薛畅说。
衣物不只构成了我们外表的一部分,同时还建构了我们的个人身份。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字的读者中,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经常会一边盯着报刊上美艳的范冰冰和林志玲,深刻体会着内心翻腾的羡慕、嫉妒、恨,一边在头脑中自动抑制了向她看齐的冲动?
“很多人拘泥于某一种购衣风格,不是出于满意,而是为了安全。他/她们是在向内心的身份认同效忠。很多让我们抱怨的事物,同时又让人舒坦。当我们不能确定改变以后是否会更好的情况下,维持原状,至少不会更糟。”高璇补充说。
【见证】:
“邀请那些很会穿衣服的朋友帮忙。”
从小到大没有人教过我什么是“美丽”。甚至在上学时,班主任会因为我每天都穿校服而给予特别表扬。大学来到北京,我很不明白男孩子们怎么会喜欢和那些“不思上进”的女孩们一起玩……想想以前的自己,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直到30岁的一天,我突然发现也许自己一辈子都没机会“绽放”了。这改变花了我一两年的时间,办法就是邀请那些很会穿衣服的朋友们来帮助我。一开始我也不敢相信,还好我相信她们。
“等待十分钟。”辛丽丽,女,29岁,全职妈妈
我最近的方法是让导购小姐把小票开好,然后我会拿着小票离开柜台,稍微冷静一会再做决定。有的衣服会让你在试的时候感觉很棒,但是生活中你根本没机会让自己穿上它。有时候我是为自己的公主梦买单。
【BOX】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