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9月22日答小文来信

(2009-09-23 08:07:20)
标签:

杂谈

网友来信

宫姐姐:
  请教一问题。我是一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师,这学期开学有好多住宿的(一周回一次家)女孩子跟我说“想家”“想妈妈”有一个孩子说“家里就妈妈一个人,我真怕妈妈出什么事”,说着说着眼泪汪汪的。” 好同情这些才十三岁就离家住校的孩子。
  请问我该怎么入手才能让孩子们的“想家”“想妈妈”减轻一些呢?

                                                         小文

 

小文,你好!

     先说孩子们吧。从一个普通人来讲,我很同情这些“为父母们的忙绿”而感情买单的孩子,他们没有选择地出生于我们这个人人焦虑的时代。与此同时,从治疗师的角度出发,我更相信他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积极能量。看看地震后孩子们的笑脸,比大人们灿烂多了。对于孩子们来讲,如何适应住校生活所带来的一系列心理挑战(包括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大环境的融入,伙伴关系的调整,团体中的身份认同,等等等等),是他们自己的人生的一部分,尽管其中必然不少痛苦,但也一定会带给他们经历过后的成长。

     这个时刻我更关心的,是你,是你这样一个很年轻(是吧?),又充满爱心的好老师(好姑娘?)。理论上讲,尽快地让孩子们“爱上”一个替代妈妈,比如班主任、辅导员或者心理老师,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新的情感联结对象,是满足他们内心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陪伴、倾听、情感支持,越是简单的工作,效果往往也越明显。

    可是,给出这样的标准回复,我又微微担心,担心会让你过分地投入工作,以至于损伤你自己的情绪和生活。在接受心理治疗的专业培训中,有无数前辈提醒过我们,一定要在助人的工作中保护好自己的心灵。因为,一般愿意投身于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源于自己心中的一颗小小种子,都很容易过度放大身边人的痛苦。特别是面对孩子们的脸庞,很容易让我们内心那个渴望被照顾的小孩站出来去强打精神照顾别人。核心一点的问题是——我们忍受身边有人痛苦的能力,都普遍的低。

    不知道我这一番言语不清的表达,是否足以说明我想对你说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传统比较理想主义,对人对事,不仅要求“不坏”,还要尽量追求“很好”,甚至“最好”。比如老师、比如警察,在入职的时候都会宣誓“把我的人生奉献给......”。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保留的。我不认为自爱就等于自私,倒是相信我们需要先好好关爱自己,才有能量去关心他人。爱,应该是从满满的心房中满溢出来的,而不是被挖空灵魂掏出来的。

    希望这一切只是我杞人忧天,也许你早就可以把这些问题处理得很好。

                                                               祝好

                                                                        宫学萍 09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问答4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