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德班的采访:对话赵旭东:心理治疗不是能在书房里

(2008-11-16 22:10:49)
标签:

杂谈

给心理月刊做的采访,没想最后被拆的七零八落,还好可以全部贴在自己的地盘。

 

对话赵旭东:心理治疗不是能在书房里学会的。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主席

中德友好医院筹建工作组组长

 

【导语】

WPC2008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维也纳市政府授予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表彰这一集体为中国及世界的心理治疗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其中,重要的一项功绩就是——举办了被尊称为“中国心理治疗界的黄埔军校”的“中德班”。

为此,我们采访了该研究院的中方负责人赵旭东老师。

 

【正文】

《心理月刊》:“中德班”被认为是中国心理治疗领域最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其毕业学员大多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中流砥柱。关键在于……

赵旭东:“中德班”是大家使用的一个昵称,全名叫做“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它强调非常严格和规范的培训模式。

当时的德国老师指出:“中国的心理治疗,最缺的就是系统的、完整的正规培训。”而在此之前,我们的学习方式就是看书,看文献,好像什么都只言片语地知道一点,又什么训练都没有受过。但心理治疗这样是学不会的,没有系统培训不行。

    基于德国多家基金会的慷慨支持,我们在招收学员的时候没有经济压力,挑选学员的要求就非常严格:一定要承诺参加全部培训,不能中途掉队;不能由别人代替听课;单位还要保证听课时间,每次都准假;等等。所以当时招收的学员都是学历高、职称高、年纪轻,学习的动机很强。

    在授课方式上,我们一直坚持高强度的理论和实际技能相结合,治疗病人与自我体验相结合,还特别要求保持培训的连续性,要达到规定小时的督导次数、自我体验次数。除了一般的授课,我们主要以小组学习为主,注重实用、注重解决问题,注重参与性。

中德班的成果还有?

在这次WPC2008上,有很多我们当初的学员,现在已经成为了向世界心理治疗界发起冲击的中方专家。这也对中西方的交流融汇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我们让精神分析、家庭治疗、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等几个治疗流派在中国深深扎下根,并且不断发展。

    另外,从地域发展来看,昆明、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是第一班的承办地,做出最大贡献;南京、深圳、合肥等地是分开办的第二、第三班的承办地。这些城市,以及参与前期活动的杭州等地,也多是当今中国心理治疗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地方。

您怎么看中德班的将来?在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都涌入中国的今天?

现在“中德班”成了一个令人骄傲的品牌,大家都喜欢它,我们也不能把它搞砸了。还是要继续做“最棒的事情”,对此我还是很乐观的。至于能不能继续辉煌,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中德班”原有的原则和要求,还要根据环境变化增加适应性,继续保持中德班的优势。

我们也很希望看到更多的其他培训项目,只要它们的目的是严谨、系统、认真地培养专业人才。的确,从世界心理治疗的范围来看,英美国家的势力的确最大,被介绍到中国的书籍和培训课程也很多,但德语国家,像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的心理培训却是最细致、最规范的,相关的法律最完备,职业分化程度最高,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也最多。时下那么多培训项目,我还没看到像“中德班”那么系统、那么扎实的。

这应该和“中德班”的公益性也有关吧。

是。这十多年花了德国很多钱,我们起初甚至连“以会养会”的压力都没有。中德班的内聚力,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纯真的友谊,想要一起做一番事业的动机,都是“中德班”特有的。我本人是很鄙视那种“卖证”的培训的。

有人说:中国不缺好的心理专家,而是缺好的临床心理治疗师。

4期中德班总共才培养出四、五百人,相对中国十三亿的人口,简直沧海一粟。我知道的治疗师都在拼命的工作,可这些人就算是都累死了,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花更多的气力去培训。

中德班的任务,不止是要为中国培养出心理治疗界的骨干力量,也要让它不断扩大对社会的影响力。我们的工作就好像引来了一颗优良的种子,尽可能地让它更快、更好地不断开花散籽。 

我和我的同行们现在都在搞培训。因为心理治疗一定要经过专门的培训,一定要面对面地教与学。这个行业在书房里是肯定不能学得会的。就连著作本身,都不意味着你可以真的帮助一个现实中的人。现代医学不是看教科书、看影视资料就能学会,心理治疗也一样。

如果没有足够的助人动机,没有足够的经济上、人力上的资源,热热闹闹就去培训也不一定就有用。所以,我到现在也没有看到其他太好的项目。当初,中德班的全名为什么那么长?就是因为德国专家一直强调“连续”,还有“高级”,这是它的特点。随便上三天课,发一个证,肯定是没有用的。那种一次、两次的班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办过,收益真的不大。

那您怎么看 “中德班”的学员再去办班?

好事情啊。除了这种非常正规、系统的专业培训之外,心理治疗师就是需要有机会不断切磋交流,服务的人群也可以多层次。只要宗旨都是为了提高这个领域的专业水平,越活跃越好。只不过做培训就要认认真真地做,其他的活动形式,比如工作坊、讲座、研讨班,多多益善。

 

BOX

“中德班”的历史与发展

1983年到中国留学的玛佳丽女士,在昆明与云南省精神病院的万文鹏教授一次历史性会面,开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德中心理治疗联合培训计划;

1986年玛佳丽女士邀请中国的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到德国访问,考察德国的心理治疗情况,建立一个德中心理治疗研讨会的想法在这次德国之旅中被提出。

1988年 昆明第一次举办了中的心理治疗讲习班,后来又分别在青岛、杭州举办了两期。三次讲习班对中国心理治疗界的影响巨大,例如,催生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下属的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

1995年 玛佳丽女士在德国海德堡注册成立了非营利性质的学术团体——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开始筹划正式的培训项目;

1997年至1999年第一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简称“中德班”)正式运作,招收了120名学员,分为精神分析、行为与催眠、系统家庭治疗三个小组。三年之中,每年有两次为期7天的集训。

1999年之后,中德班的精神分析培训和家庭、行为培训分开进行,但都继续保持“中德班”的名义,也依然由该研究院进行学术上的领导。目前,精神分析培训已经举办到了第四期,主要由肖泽平负责;第二期家庭和行为培训班,由赵旭东和钱铭怡负责;第三期家庭班即将在2009年举办,由唐登华负责。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奖

1999年,奥地利维也纳市政府为了纪念弗洛伊德对现代心理治疗的伟大贡献,以弗洛伊德之名设立该奖,每年奖励世界范围内对心理治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至今以向11位治疗师颁发了该奖。今年是第一次颁给集体,即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

 

【BOX】曾奇峰:97年,我们终于上路了。

精神分析在中国开始走下理论的神坛,走向了治病的战场。精神分析小组的同学,开始在精神分析设置的框架下,跟病人成百、成千、甚至成万小时地“浸泡”在一起。慢慢地,我们用我们的皮肤、血肉、骨髓和灵魂知道,精神分析的那些术语,从来就不是文字或者智力游戏,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对人性的假设,而是活生生的事实,是对人类每一个个体的耻辱和荣誉、苦难和幸福、枯萎和生长、死亡和生存的切实观察和感受。

——摘自曾奇峰网文《我的“中德班”十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