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略?

我曾不止一次地思考,一个人假若还不够成功,究竟是自身不够努力还是没有正确选择。现在看来,选择比努力要重要得多,战略永远重于战术。
GE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规划未来。
2016年的身影即将远去,2017年的脚步悄悄来临,战略问题是企业与个人避不开的永恒主题,尤其在这个“一年之计在于冬”的特别日子里。要想在战略上有卓越表现,就是要清楚地知道战略是什么,并且不断地把战略传播给客户、员工和股东。
战略源于军事,历史久远,古称“韬略”,指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谋略。《韦氏词典》对战略的定义:规划、指挥大型军事行动的科学,在和敌军正式交锋前做出部署、调动军队进入最具优势的位置。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对战争全局筹划的著作,《隆中对》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战略案例。《论持久战》是战略,是做正确的事;游击战是战术,是正确地做事。
对于企业来说,战略就是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战略是一个简单、焦点明确的价值定位,换句话说,战略就是买你的产品而不是选择你竞争对手产品的理由。
最近几十年里,商业发生了巨变,几乎每个类别可选择的产品数量都有了出人意料的增长。比如,几十年前,买小汽车就是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少数型号中挑选。今天,你要在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丰田、本田、大众、日产、三菱、雷诺、铃木、宝马、奔驰、现代、马自达、起亚、沃尔沃等约300种车型中挑选。
这种“选择的暴力”,只是展示了竞争残酷性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知识社会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本来极其有限的顾客心智更加拥挤。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顾客心智中最多也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而特劳特先生进一步发现,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连七个品牌也容纳不下,只能给两个品牌留下心智空间。
所以,战略是大竞争时代的商业生存之道,在“选择暴力”中如何生存。唯一的成功之道就是进入顾客心智,而进入顾客心智的唯一方式,就是做到与众不同。
战略就是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通常来说,做加法容易,做减法难。放弃本身就是一种战略。企业需要做战略,个人也不例外。人生路漫漫,紧要处往往又只有几步,而这几步就是人生的战略选择。
1、孙子兵法指出,高明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让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研究战略的基本原点是客户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员工,它们主导公司的发展命运。
2、历史,就是这样冷酷与无情,很多时候,没落与衰亡不是由于你的无能与懒惰,而仅仅是因为你不在历史的趋势里。假如不能摆脱过去,难以创造未来!总之,如果外部变化比内部变化快,那么企业的死期就不远了。
3、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线性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然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4、一旦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增长停滞(注意不是增长放缓),那么事实证明其几乎不可能东山再起。当一个技术革命带来高效率,资源自然会向高效率的产业涌入,并淘汰低效率产业。
5、当拥有优势的时候,要设想这一优势失效后,如何才能持续目前与未来的优势,或者在你没有明显优势的时候,设想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来构筑未来的优势。
6、中产阶级崛起了,继续“制造更廉价的产品”只会死路一条。好的商品就应该有好的价格,好的价格才可能有好的利润,好的利润才可能有好的研发,好的研发才可能有好的商品。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哪有条件去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做到了“物美”就不可能“价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