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悟,忘我——评蔡明亮短片《行者》

(2012-11-02 20:10:21)
标签:

蔡明亮

台北

艺术品

《呼喊与细语》

三明治

文化

分类: 尝试集
我专注于蔡明亮犹如专注于镜子中的另一个虚像,真实的反映是触手可及还是遥不可及?我想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迷吧,对于镜像与影像一直都是我好奇着迷的他维空间。用“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做此篇的开头吧。
我认为在21世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出自于哲学家,即哲学家用一连串的观念去摹划一个艺术品模子,然后根据这个塑造的“想象”通过艺术工厂加工出一种可以复制和仿制的艺术成品。《行者》实现了我原来观念艺术中的一部作品,所以看完之后,很兴奋,有种被认同、被了解的感动。
 
我推荐了我最好的三个灵魂知己观看:王鹏、高宏、李静,(P.S.本想邀廖鸿飞博士一共探讨一下蔡明亮的这部电影,但怕耽误他的读书时间,所以只能暂时作罢,等他学成归国后,专门找一个时间聊一下蔡明亮与侯孝贤)。他们三人的观后感都错落有致,各有风情,而对于一部真正称得上艺术品的解读理应是多样性才对,或者说一部优秀的艺术品自身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解读空间的弹性。
 
艺术本质
 
我曾做如下判断: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对现实的疏离从而得以帮助人回复人的本性。而这是否也是审视艺术品的尺标呢?在我眼里,传统的艺术品一旦被审视便会立即失去其自身的价值,但如果不被审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一直认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是极其荒谬的,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21424855/http://www.douban.com/note/156483354/)因而我认为人类所创造出来的很多精神产品都是怪诞的,是一串穿在时间维码上的表情堆积。
 
但电影这种艺术表现则是与传统艺术品的表达不尽相像。早期绘画是石灰画,而后是蛋彩画,再后是油画,材质的择取决定着艺术品的发展方向,电影亦然。早期电影是黑白默片,之后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所囊括的成分愈来愈多,先是声音,而后是色彩,现在则是电脑特效,似乎离电影的本质越来越远。那么《行者》从导演的角度似乎是把电影的本质来了一次近乎彻底的还原,我们这一天说了多少话?有多少话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又有多少话是废话、假话?
 
在25分钟的沉默中,观者的头脑里都想了些什么?(艺术品自身不会说话,艺术品只是引导欣赏者做一种自我内在的思忖。)这些“想”一旦放到现实中来,是否立马回转换成掺杂着各种欲念与歧异的“言语”呢?维特根斯坦说:“对于那些不能言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当我们信誓旦旦的表达着我们对于“行者”的看法时,我们这个“旁观者”的立场显得是多么多余啊!你看他走在downtown的时候,有不少人还在给他拍照。一、为什么拍照呢?二、拍照的人以及电影观看者是用眼睛在看还是用心灵在看?佛教里面对于领悟的区分很有帮助,依照个人的修行来“观自在”,有以下几个阶段: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是用哪个眼在观看?
现代电影多是一种语言暴力和视觉挤压,充斥着各种欲望的诉说,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个人的表白显得愈来愈肤浅,个人的灵魂也越来越孤独。在满足了耳目之欲时,我们最经常忘记的是大脑作为最重要的感官依存,而这才是艺术的根源。艺术品理应指引和启发大脑的思考,而不是替代。艺术的存在形式是在语言和思维基础上的自由精神,是否忘记艺术品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这大约就是商业电影与文艺电影的最主要区别吧。
 
有人说一旦艺术进入了公众领域,艺术自身的高贵就被降低了,那么艺术品由谁来界定?是公众还是艺术家?是政治家还是艺术评论家?这里涉及到艺术的趣味问题。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审视”,而仅是为了生存或生活需要所做的一种图形记录,先于语言而诞生。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应该是作品本身与观众之间的一种和谋,这种和谋是对现实的一种背叛或者曰抵抗,这种抵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守住内心的那一份纯粹与优美。
 
语言存在
 
凡是艺术品,皆有它自身的形式表达,所以艺术品又被称呼为造型艺术,而艺术品的创造又称呼为艺术造型。例如绘画是线条与面块的拼接,是对色彩的调和与杂糅;音乐是对音符的激荡与抑制;雕塑是对材料的选取与造形;建筑是对空间的分配与搭配;诗歌是对词语的排列与逻辑的颠覆……诸多艺术表现形式均较好的表达出了语言之外的一种思维存在。因为语言不究竟,不完整,是残缺的,是模糊的,所以才需要多种艺术表现去进一步完善人类头脑中的认知。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多是用来弥补语言的“意犹未尽”或“言不及义”。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我不以为然。毕竟人类栖息在这个地球上,本质上依靠的不是语言,而是阳光、水、土壤、适度的温度。人类为了交流才从促使大脑思维慢慢产生了语言符号的使用。人类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对现象的指示说明,是能指而非所指,如一件事物的“是”真的是这个物体的本质“是”吗?还是它的表现“是”?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是”是在不断的疏离着“是”本身,而朝着人类大脑情欲中的“想”的方向滑动。我们无法认识本质,只能不断接近本质。因为单向的语言无法映照自身的缺点,所以才需要另外两种手段去减少这种语言自身的模糊性,一种是多种语言的共存与学习,一种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熏陶与开发。
 
王鹏看完《行者》后说,行者在用心做好一件事,仅仅只为做好“走路”这件事而已,在行走的过程中不会受任何干扰。而我则回应说,王鹏之所以这么想,大约是受到电影题目的诱惑吧——题目说是“行者”,观者便按照电影题目的暗示那样去想了。如果题目是“寻找”呢?或者单纯的一个字“寻”,或者“喧嚣”,或者“温度”,或者“面包与爱情”……我们经常从对艺术品的命名去判断艺术品的内涵,这大约就是“想”超过了“是”而不得其本真的缘故吧。
 
高宏看完之后第一句话就说“这个喇嘛……”,我在他未完成他的第一句话时便否定了他的这句话的前提,因为首先电影的名字叫walker,翻译的比较文雅些才称呼为“行者”,其实walker本意就是“走路的人”而已,没有那么多的附加意义。所以对于电影中这个人物的身份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仅仅从外表来看,我们就可以从“常识”中去判断他是一位喇嘛僧人吗?我不知道,我的眼中仅知道他是一个身着红衣的光头男子,他是一位喇嘛还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全部未明。
 
李静在刚看了开头不到一分钟便惊呼“妈呀,这个和尚是雕塑!”之后便说看了开头,她便知道后面的结局是什么了。但是看还是不看呢?我建议她老老实实的,安安静静的看下去。为什么?当我们意识到人有生有死的时候,而且死亡是必然时,我们怎么办?这犹如看电影一开始便已知道结局的境况。是如何面对死亡还是如何面对必然?面对死亡没有任何的诗意,就是肉体的消失分解,尘归尘,土归土。但面对必然呢?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吧。存在主义的宗旨是对此刻的意识与意识的终结这段时间的艺术化处理,即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以及生活方式选择的主动性。此种信仰让人乐观的无以复加。
 
几种诠释
 
行者手里一直提着一个塑料袋,在短片最后才拿出了塑料袋里面的三明治艰难的吞下去,从这个构成来看,如果他是一位出家僧人的话,他是否是在寻找下一位施主呢?行走了一天,仅仅有人好奇的观看,但却没有任何人的施舍。那么,先是谁施舍给他手里的这块三明治?而在他吃完这块三明治之后如何解决下一顿饭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人的生存问题。从短片中,我们看不出他有任何的归宿与目的,他似乎是没有出现,也没有消失,一天过的很快,刹那似永恒,这大约也可以指个人以及人类的命运吧,从哪里来?从无明中来。到哪里去,到无明中去。你是谁?你存在过吗?还是你的言语存在过?——寻的解释
 
我觉得蔡明亮的这部作品是对《罗拉快跑》的另一种文本可能性的解释,只不过这种解释使用的不是语言艺术,而是非语言艺术,或者说是超语言艺术。再掺杂着伯格曼《呼喊与细语》中所表达出来的人性的恐惧与冷漠,行者走在台北的闹区,孤独且严肃,是行者给了众人一个审视自己内心的机会吧。就像看一本小说,不要看他写了什么,要看他沒有写什么。如同你听朋友说话,不要听他讲了什么,要听他沒有讲什么。但是在这样一个喧嚣的都市,还有谁愿意静下心来去倾听人内心的声音呢?行者的法布施,大约只有聪慧的上人才能领悟吧。——喧嚣的解释
 
他穿鞋子了没?这是我问他们三人的共同问题,我喜欢观察细节,这个不算是细节的细节我倒是很愿意去问。夏天,行者不须穿鞋还是无鞋可穿?他手里提的塑料袋里面装的三明治是否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白食呢?亦或他是故意不穿鞋,而是要用自己肉体的一部分去感触这个城市的温度。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穿戴了多少面具?又穿凿附会了多少语言的暧昧?有人敢于赤裸裸的坦诚相知吗?或者你愿意用自己最柔软的(脚)心去接触最坚硬的(路)面吗?——温度的解释
 
根据片尾曲的选择,最后一个则可能是我无聊的想象了:一个人出家做僧人,或者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来,一定是有他自己的道理吧。是否是因为他之前的女人嫌弃他的贫穷而背离他,抛弃道德而宁选富贵豪华的生活,导致他绝望到了极点,一个抛弃道德,一个坚守道德,最一介孤僧云游四方。看破红尘,放下万念,清净六根,善恶皆缘。——面包与爱情的解释
 
场景补充

我认为在这部短片中的那么多场景,每一个都是深有含义的,导演的布景定是有一番运筹的。例如他和郭富城的那个头像对比是最容易看出来导演想表达的意思吧:他们俩都近乎于光头,但是一个是修炼瑜伽——商业性的行为;一个是真正修行于闹市中——灵性的诉诸。镜头在行者身上是虚焦,是模糊的一个影子,而广告中的郭富城则是很清晰,但是在行者行走的过程中,郭富城的头像先是被遮掩,最后又恢复清晰,这是否就是人在现实与理想中的一种交替或转换呢?
 
或许是我诠释过度,或许是我诠释未足。但蔡明亮的电影就是这样充满了魅力,会让人在看完之后,心里萦绕着一丝柔软的忧郁,真正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处无声胜有声”,这大概就是艺术所留下来的意蕴吧。
 
张志华
2012年6月25日
写于烟台南山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山的那一边
后一篇:众生一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