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想的流态

(2011-01-16 10:42:33)
标签:

起源

终结

存在

有限性

无政府主义

文化

分类: 尝试集

问,是人区别于他者的外在标志;思,是人区别于他者的内置系统。语言是两者的中介,也是两者的局限,像蒙田所谓“感官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也是人类知识的尽头。”一样,我认为:语言是思想(意义)的起源,也是思想(意义)的终结。现象则永远成为人类思考问题的一个“他者”。由此,人类永远问着类似的问题,演绎着类似的过程,推进着类似的结果。发展或进步——似乎是一剂兴奋剂或一副幻想图,却不知道人类的作为是否在加速奔向各种“终结”?(如:历史的终结、艺术的终结、文化的终结、人类的终结……)科学从来不担心自己会失业,因为它要回答的问题太多太多,所以它不担心终结的到来,因为它已经插手到人类思问的各个层面,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科学”更像是一个“超验的他者”,是上帝赐予给人类的福音。

 

人区别于人如果仅从思、问来说,似乎有点太单薄,因为人类世界运作的规律无外乎是“先知觉后知,有知觉无知。”这是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人类为何学习?因为人类是一种超越本能而遗忘本性的动物,教育使其维持其超越性,从而显示出“人性”定义的合理性。而至于世界本身是否有另一个“他者”对之进行着“觉醒”,则未曾显示——因为我们依旧存在于惯常的一维性时间中而不可逆,人类是否能冲破时间对思维的限制,则决定着“终结”是否能够被拖延。但科学似乎已经提前的爬到“他者”的宝座,当起大王,虎虎生威。

 

人类的问题自古至今浩繁无穷,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起源(回答为什么)、过程(说明会怎么)、结果(描述是什么)。苏格拉底喊出“没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除了证明人是记忆性存在之外,更是为了进一步说明要“认识你自己”,这里面暗设了原初哲学思考的的问题,即基本可由第一类概括为: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知识的起源。发问的本质在于对“他者”这一现象(即结果)的好奇——人自身,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思考的“他者”,此即“认识你自己”的超前提醒,也由此而得出一个“先验的存在”作为对象系统的基础——以及由结果试图推到出它的构成(即发展的过程)以及它的元本(即存在的起源)。人性的同质化可以从问题的趋同性可见一斑,这是人性方便用归纳法来做说明的可靠证据。

 

一个是对起源的追问,一个是对终结的恐惧,人类生活的张力便是思考空间的压力,球面张力扩大同时也意味着气缸内压的加大——破裂,是一个速度的问题。思考的存在,最终将变现成语言的存在,所以在本能与情感的领域不得不受制于词汇贫乏的困境,但是从“窘”到“囧”,汉字的象形功能却表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的问题,根本还是人的问题——人不仅成为存在的证明,更是问题的起源。在探讨起源时,一个难以厘晰的区域是“顿悟”与“渐悟”的划分,混沌或许是另一种天启——因为当人类发问的同时,人类也在给予着解答,问题的起源与归宿都是人,这又算是什么?人类思维的一种自我演绎?证明给“超验的他者”或契合“先验的存在”?就像人们不知道苹果的成熟的本质是不是种子,亦或是阳光还是水分?

 

人类如果逃离了思维的无聊,那么就容易遁入情感与本能,前者好像表现为科学,后者似乎表现为文艺。科学在解构着、解释着世界,而文艺在组建着、逃离着世界——两者都是现时代的特征,人却每每缺位。科学与艺术的无国界搭建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虚无棚顶,有权威、没方向,或者相反。我没有阅读过很多先哲的著作,但是我们却思考着同样类似的问题,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当我喊出“我思,故我在”时,别人忙不迭地跑到我的头上做一个书签,标注“笛卡尔”,不仅令人生厌,也有点莫名其妙,这一切原来是虚荣心在作祟,各领域不同的自尊就是不同的虚荣——了解到上述的无聊与空虚后,就会明白此意的指向了。

 

从我们共有的常规语言中可以发现,高深的思想并不需要太玄奥的文字,但是人类的有限性最终还是可以归结为语言的有限性。哲学的本质是悲观,它试图欢欣地去歌吟悲歌,但基调却永远是希望的正确,恰恰是这种希望,暴露了其本质的特性;假若由逻辑建构的希望不成功,便给人们一种假象的肯定,不再用希望去尝试妥协。我想我无知是因为“我”从未存在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