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老大门”父子翰林考

(2025-04-21 09:44:00)

“老大门”父子翰林考

陈厚章

定远县城西门为“老大门”陈姓原住址。清朝,这里人丁兴旺,人才倍出,文人荟萃,官员云集,位居“陈、凌、何、方”四大姓之首。陈姓中最显赫的人物当数“父子翰林”。长期以来“父子翰林”的故事或多或少一直流传,但是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所任官职雾里看花,连墓地也是个迷。

出于对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兴趣,以及与阴陵陈氏一家亲的感情,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此人此事。经过多年走访知情老人,查阅历史资料,寻找“老大门”后人,实地考察原住址和相关古墓,现已掌握大量资料。如今,“父子翰林”的名字、身份、埋葬地等终于浮出水面,真相大白。

一、“父子翰林”身份考

据陈鸣《东鸟诗文集》记载:定远县城“老大门”陈姓名人录有:

1.陈鼎雯,字子巽,清朝嘉庆18年拔贡,24年已卯科进士,官内阁中书,河南粮储盐法道。

2.陈鼎雯曾祖父,陈泂,露园,廪贡生,善书攻诗,以孙陈俊千赠肇庆知府,中年后居万柳山庄。

3.祖父陈枢,字中浮,号云门,廪贡生,历任庐江、宿松、临淮训导,歙县、凤阳训导,广德州学正等,以子陈俊千封肇庆知府,终年76岁。

4.父陈俊千,字常伯,号萸坪,嘉庆五年乙丑科进士,由庶吉士改任户部山东司主事,升伊部,福建司员外郎,历任广东肇庆、福建建宁和台湾等地知府。

5.陈俊千兄英千,字蜚升,郡廪生,赠朝仪大夫。

6.陈俊千弟鹤千,字砚耕,太学生,翰林院编修,以侄子陈鼎雯封内阁中书,移奉政大夫。

7.陈鼎雯有三子:

长子钟馨,字伯蘅,著有《独行斋诗集》,26岁因勤读疾卒。

次子钟常,字仲冶,道光壬辰科优贡,有文稿百余篇待梓。

三子钟芳,字润森,道光27年丁未科进士,出嗣堂叔陈均,官内阁中书,转宗人府主事,吏部主事,文选司员外郎,后补五品京堂,江宁知府。

由上述名人录可见:

1. 陈俊千、陈鼎雯为父子关系,均为进士身份,符合“父子翰林”称谓。需要说明的是,当中进士后大多要先进翰林院工作,经过历练后,有的继续留任,大多就任地方官员了,就只称官职不再称翰林了。

2. 陈鼎雯排列在首位,官职也最高,是儿子,应为“小翰林”,陈俊千为父,应为“老翰林”。他们既是“父子翰林”,也是“父子进士”。

3. 陈鼎雯第三子钟芳也是进士,是祖孙三代进士,已出嗣堂叔。

4. “父子翰林”五代人的世系为:陈泂——陈枢——陈俊千——陈鼎雯——陈馨三兄弟。

二、陈鼎雯支系字辈考

“老大门”陈姓后人陈俊锋讲述:先辈陈鼎雯出生时父亲陈俊千邀请一位老道士为子孙后代编字辈,老道士编列了10个字辈:鼎、钟、衍、世、泽、诗、理、振、家、升。自陈鼎雯始启用

“鼎”字辈分。老道士还画了个“V”形状符号,依次标注字辈,并告知陈鼎雯父亲:“鼎”字辈是家运最鼎盛时期,往后家道会逐渐走下坡路,“泽、诗”字辈为家道最低谷,往后才能慢慢上升,家运好转。如今“老大门”陈姓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验证了当年老道士的预言。原来“老大门”原址西北角有一个西禅寺,住寺老道士与陈姓为邻,相处友好,于是为陈姓编了字辈。

三、三张画像考

陈前泽讲述:早年,陈氏家族曾经收藏先辈三幅全身坐姿画像。每年盛夏都会取出来晒晒,防潮,防霉,防虫。应该是陈俊千、陈鼎雯、陈钟芳祖孙三代进士的画像。可惜,文化大革命后不知下落。当年夏天晒画像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

四、坟墓考

1.小翰林陈鼎雯坟墓位于靠山古城村后陈村庄西北角。当年守墓人陈菊仁、陈朋泽。文化大革命运动坟墓被掘。详见《古城小翰林坟墓被掘始末》。

2.老翰林陈俊千坟墓位于凤阳县大庙镇境内。2025年3月下旬,按照当年“六少爷”陈菊仁口传下来的信息,我们专程前往考察。在大庙镇薛李村摆驾堡村民组,一位陈姓老人告诉我们
:这里的旧坟墓在文化大革命平坟墓运动中已全部掘平为农田,也没听说有翰林坟墓。因此,老翰林坟墓现已无法考证。

3.凤阳县大庙镇许岗村和北陶村境内“陈家瓦房”的坟墓,我们已于2024年11月专程考察。该墓应为老翰林陈俊千弟陈鹤千的坟墓,他是当年的翰林院编修。详见《凤阳翰林古墓考察记》

4.“陈家瓦房”境内,更早还有二座古墓。当年的“陈家瓦房”应该是最早看守古墓人家的住房。当第二拔守墓人陈茂及后人去看守坟墓时,当年的两座古墓和瓦房都没有了。经推算,最早消失的古墓应该是陈鼎雯的曾祖父陈泂和祖父陈枢的坟墓。

为什么“老大门”官员死后埋葬在凤阳境内呢?理由是:

1.因为陈枢生前曾经任临淮训导和凤阳训导等职,而且有家眷房产,那里人熟地熟,退休后定居凤阳,安度晚年,享受生活是很适宜的。

2.凤阳县大庙等处有他们家大片田产。当年,在“陈家瓦房”拥有300多亩地,是“老大门”花费大量金钱搬迁出三个村庄买下来这片土地。选择在凤阳定居午季秋季收取田租也更方便呀。

3.凤阳县自洪武七年设置凤阳府至清朝康熙年间和民国初年,国家设置省、道、县,凤阳属于淮四道,领导22县,比现在的地级市还大,相当于半个省,所以他们当年任职凤阳,晚年定居凤阳,去世后埋葬于凤阳自家土地里,既合情合理又顺理成章。

4.另外,听说位于定远原青山乡山东陈村东北角即黄家垻西北角的山坡上和西卅店北部的架山陈的山上也有两座“老大门”坟墓,等有机会再去考察。

节选于2025年4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鸣锣开道
后一篇:原创雁门鼓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