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年俗,记忆中最响亮的音符

(2024-07-21 11:45:08)
标签:

365

年俗,记忆中最响亮的音符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当进入雪花飘飘,天寒地冻的腊月时,皖东,定远县的古镇炉桥,过年的气氛就会一天比一天浓厚: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清扫内外,制作元宵面、做圆子、浸泡腌制的腊肉、买年画、写春联或者请人书写。尤其是从农历二十三过祭灶这个节日开始,热闹的春节就正式拉开了帷幕。俗话说“二十三,过祭灶,老头看见小孩笑——吃肉的机会又来到。”

其实,我的家乡也有腊月二十四过祭灶的。记得小时候,我听父亲说“君三,臣四。”至于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根本不懂,也不想细问。但是对于“灶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这样的祷告,倒是很上心。父亲告诉我,灶王爷是火神祝融,姓苏名叫吉利。每年这时节都要上天庭对玉皇大帝汇报工作。西汉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腊月天偶然见到了火神,就杀黄狗以祭。后来他的家人受到火神赐福,人们纷纷效仿,于是就有了祭灶节。我听了故事,非常敬畏,不过很快就放下了,转而关心哪一天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大肉、领压岁钱、穿新衣、走亲戚。

二十五,扫尘土。生活困难时期,有一年春节前,雪后初晴的上午,我看见大人们打扫卫生。也找根小竹竿,栓了个小扫帚,举起来,扫除草房子里的灰尘。房子不高,房梁被烟尘熏得黑乎乎的,我当然够不着,扫到墙角与房笆接缝处的蜘蛛网时,满头白发的奶奶忽然喊着我的乳名,拄着拐棍快步走过来,按住我的手臂,连声说:“这里是奶奶的钱串子,不扫,留着。”我心想:奶奶总是用打火石点火,穷得连买一盒火柴的钱都没有,还钱串子呢。这不就是蜘蛛网吗?奶奶表情一向很严肃,此刻更加严峻。那时我知道奶奶姓孙,是寿县人。平时最疼我,我也非常喜欢她,当然听她的话。于是手下留情,放过了那一串灰白色的蜘蛛网。后来每次看见墙角上的那个地方,心里总有种奇怪疑惑的感觉。

几年后,终于有了答案。那是奶奶故去的一个春节,除夕夜,父亲忽然搬了个凳子,从家里衣柜头上放杂物的地方掏出一个小小的布包,转身,下来,走到我们兄妹四人中间,郑重地打开,告诉我们,这是出身大家的奶奶临走前留给我们的压岁钱,以前一直收藏在房笆下面,一共是四块银元,分别是大头、小头以及龙洋和站洋(一个士兵持枪站立的形象图案)。奶奶的意思是要让后代知道过去的钱是什么样子的。说完,父亲用手敲击两块银元,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轻声说,这就是银铃般的响声。

现在感到,放大假、有美食、有家人和亲友团聚的春节,不仅是其乐融融的和美,更是很多传统风俗的集中体现,传承着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年三十,除旧迎新的除夕。当然是最重要的一天。家里贴好年画后,午时前,必须贴好门对。千门万户,大红的春联点缀出节日的喜庆。当然也有绿色的门对,按照本地风俗,当年如果哪一家有人故去,则贴绿色的春联或者不贴对联,以此表达对逝世亲人的纪念。一般来说,贴好门对,就可以放炮、喝酒、吃饭了。假如这家欠别人钱,只要贴上了门对子,债主就不再上门了。因为有钱没钱,都要过年。过年这段时间,不能打搅。要债,全部集中在年前,今天,依然如此。

除夕,中午和晚上不吃鸡,而且餐桌上一定要有鱼。意思是一年到头不能“饥”,要年年有余。此外,就是一定要有圆子,取团圆美满之意。这道菜,最为复杂,预先要做麦面和豆面掺和的面饼,豆面要先淘洗黄豆或绿豆,然后去机房加工,人很多,通常要排半天的队。面饼一张张做好后,剁碎,再和剁碎的肉沫一起加鸡蛋、大葱、油盐搅拌,搅拌均匀,再用双手捏成圆形,放在小瓢里滚动,让外层粘上淀粉,这时就可以上锅清蒸了。往往要制作很多,吃的时候,拿一部分出来,再次蒸热。这时候的圆子,白里透青,亮晶晶的,放在盘子里是圆的,用筷子一夹,就会变成椭圆,入口松软、味道鲜美。由于家家都做这道菜,所以直到今天,本地人一律称为“家常圆子”。

过年,孩子们不可以信口乱说话,就是破嘴话不能说,尤其是不能打破用具,假如不小心打破了餐具或者茶具,一定要反复说“岁岁平安”(这竟然和古徽州的风俗一样)。吃过晚饭,家里如果有大牲畜的,还要给它们喂一小盆米饭。这叫“打一千,骂一万,年三十晚上赏顿饭”。下一步,当然就是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然后一起守岁了。在没有电视的年代,守岁基本上都是围着火炉,继续包饺子,然后是大人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家史。此时,门外风雪交加,可是屋里却暖意如春,阖家欢乐。孩子们听着听着,往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不一会儿,子夜时间到了,到处是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家家放鞭炮,迎接新年。于是醒来,迷迷糊糊记得刚才的故事,大声问:“银子还在吗?银人走了吗?朝哪去了?”原来,刚才的故事是有人埋了几大缸银子,可是后代德行不好,银子化作洁白的银人,飘飘荡荡走了。

不过,守岁也有讲究,除夕夜,出嫁的女子,不可以在娘家过年。民间有“年三十晚上不看妈家灯”之说。至于探亲走娘家,一律是年初二后的上午,挑选双日子,带上孩子和礼品,去看望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此行,压岁钱一定要备足,到时候发给娘家的晚辈。

正月初三是送年的日子,一大早,鞭炮声不断。中午基本上就没有放鞭炮的了。早餐一般是水饺、元宵,另外还煮一锅红枣(初二晚上就用水浸泡),也许是预祝一年甜美的意思吧。每到年初三这天,父亲总是说“三天撕破门对纸,各干各的旧营生。”其实,年初一以后,就有调皮的孩子揭门联红纸折叠做玩具了。有一次,妹妹气呼呼地跑回家,对母亲说,邻居家的小淘气,撕毁了我家对联。母亲听了,一点也不生气,笑着说:“哎呀,早撕门对早报鸡,没有事,没事,玩去吧。”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又是岁末,新年将至,天增岁月人增寿。有人说,年味淡了。也许指的是有很多年俗变成了记忆,停留在时光深处,注视着我们。不过,贴春联、阖家团聚,却一如既往,从未走样。除夕夜,想起压岁钱,就会想起往事,当我抚摸那块传承的银元,袅袅的回音,就会在耳边响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山西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