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上桃花园
(2025-07-08 15:34:24)
标签:
旅游武夷山 |
分类: 旅迹游踪 |
武夷山上桃花源
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总以为那是在记述一个梦境,因为那样的境界,似乎只有在梦中才能达到。直到去了一次武夷山,游过了武夷山上的桃源洞,方才确信,这样的地方,世上还真有,而且就在这里。要不然的话,为什么会与陶渊明笔下描述的毫无二致?而且完全是自然天成,纯粹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力是无论如何也复制不出这样的情景的。据说陶渊明所记的桃花源是在湖南的常德,还有说是在庐山的康王谷,但我坚信这里才真正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世上绝不会再有第二个与原文如此一致的桃花源了,天下的事情再巧,也巧不到会同时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桃花源存在,除非是人造。陶渊明是九江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就是庐山的秀山,而庐山距离武夷山其实也不算太远,慕名而去,偶见桃花源,如我等此番从庐山去武夷山一样,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晋太原中之武陵人,说不定就是指的武夷人,也未可知。
此时,我就是那个武陵人,正按照陶渊明指引的路线,前往桃花源。或者也可以说,是在武夷山里,又重读了一回桃花源记。
我们的足迹也是从“缘溪行”开始的。这一条溪就叫做九曲溪,溪中的小舟,此时已改为漂流的竹筏,正载着游人沿溪而下。溪中之鱼,也是极有名的,叫做将军鱼,如今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否则,当年的渔人,也不一定会一路追寻到此了。溪有九曲,所谓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溪沿山行,一面是千丈的绝壁,一面则是一片绿树成荫的沟谷,山光水色,如在画图中,也就难怪渔人会“忘路之远近”了。岸边,有一石径,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那种,“复前行”,便得一山——乃山中之山,实为一峰。到了山前,“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洞口呈不规则的方形,像一个大门,门上有“仙源”二个朱红大字。旁边则有“问津处”三个字。进入洞内,“初极狭,才通人”。感觉似乎要侧身才能通过。进洞后,里面却是弯的,光从后面折射出来,若明若暗,所以才有那仿佛的光。向右拐,数十步后,走出洞口,果然“豁然开朗”,别是一番天地,感觉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此时再回看那一道大门,竟隐蔽得象毫无一点踪迹了似的。
举目望去,果然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那一排排典雅精致的建筑,似宫殿,又如庙堂。殿堂的前面,是一大片绿色的草坪,草坪上点缀着几许翠竹和树木,草坪中间,有一个秀气的水池,水池旁边,立着一个“桃花源”的石碑,想必就是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了。草坪的另一侧,还有一处石坪,突起的巨大的石墁,方整如案。石坪的对面,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上老君的巨型岩雕像,与入山时看到的弥勒佛石雕遥相呼应,两座石雕,都依山体而建,形体巨大,但又极生动。只是,当年鸡犬之声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情形,全都不见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况更不复存在了。如今,武夷山早己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原来的那些山里人也早已搬出了山外,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而此时在这山里往来留连的,除了少量的茶农和山林管理
人员,差不多全是外地游人了。想当初,那些身居在这大山深处的人们,即使想要了解外面的情况,又从何谈起?便是知道了由汉而魏,又与他们何干?如今,这些走出大山的人们,在留恋之余,更多的是走出大山后的得意和兴奋。而当年的武陵人在遇到他们时,感慨惊讶之余,也更多的是同情、不解和好奇,要不然,为什么还要“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引人去找呢?
当年,桃花源人见了渔人,“问所从来”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此风相沿,至今亦然。我等一到武夷,便也受到了同样的礼遇。极亲切的问询,极热情的接待,极周到的服务。如今武夷山的旅游业,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导游说,游武夷山,吃喝漂睹都不能少,吃当然就是武夷山的山货了,喝则是武夷山的大红袍茶,世代闻名的。漂即是九曲河的漂流,也是武夷山的一大旅游项目。睹自然是看景,其中尤以天游峰,大王峰等最为著名。有如此的听喝漂睹,举世闻名的世外桃源,也就更加的风光无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