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山上大红袍

(2024-04-25 14:49:46)
标签:

武夷山

分类: 旅迹游踪
武夷山上 大红袍
  坐着摩托车在武夷山里兜风,也是一件极爽的事情,尤其是疾驰在山中的风景名胜区里,举首水村山郭,抬眼绿树青山,满山的鸟语花香,满身的风清气爽,俨然腾云驾雾的一般。在茶农小林的带领下,我们在弥勒佛像前弃车登山,走进一条山中的小路,一条本是茶农进山种茶时走的山路。这山里的茶农,世代以在山里种茶为生,几年前因景区保护的原因,才从山里迁出,但还要经常进山经营茶园。
  因为是茶农所走之路,所经之处,几乎都是一片片的茶园。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所产岩茶被誉为乌龙茶之鼻祖,山上的大红袍更被称为乌龙茶之王。为此,武夷山还专门开辟有茶文化旅游专线,成为武夷山的一个专门的旅游项目。茶园的面积都不是很大,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小条一小条的,且多在山凹和半山之中。小林告诉我们,武夷山的茶,全都生长在岩石风化的沙砾中,所以叫岩茶,而且越是沙石成分高的地方茶的质量就越好,而越是在土质多的地方长出来的茶,反而越不好。原来,茶也是有一种精神的,越是生长在贫瘠的地方,越是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的,越能成为有用之才,越是历经磨难的,越是能成大器。在三花峰的一处山谷当中,他指着一片茶园对我们说,这就是他家的茶园,也是他家最好的一块茶园,不仅山势较高,沙岩较厚,而且光照也好,每年都会带来丰厚的收入。
        这是生长在两山坳间一块长条状的茶林。叶子正浓,花开正艳,尤其是那一朵朵白色的小花,仿佛是由这山里的烈日专门煅造,山里的砾石专门磨砺出来的,积淀的全是日月的精华,山川的灵气。那么娇艳,又那么浓郁,那么小巧,又那么沉实,那么妩媚,又那么凝重,那么热烈,又那么镇定,那么含蓄,又那么大方,诱人的但又是矜持的,疏朗的但又是内敛的,开郎而不张扬,热烈而不轻狂,给人以一种异常可喜可爱可亲可敬的神圣之感,欣赏简直都是亵渎,需景仰或是崇敬似乎才更合适。树高都不过米,只到人的腰际,粗不过手指,可是它们的年龄,却都在50 年以上,小林说,茶树只要开花,最少也得要50 年。摘一片茶叶在嘴里,苦苦的,这是只有老茶树才有的味道,树龄越高,茶味也就越浓,这样的茶,当然也就越好,也才越受欢迎。
        转过一道山,翻过一道两座山夹着的山梁,前面就是那个叫做九龙窠的山坡了。远远的,就见那一片山坡上,顺山势婉延着一道道葱茏的山梁,如一条条飞舞的巨龙从天而降。那里生长着更加珍贵的乌龙茶,特别是山崖顶上生长的野生的茶树,尤其的珍贵,著名的武夷山大红袍茶王,就生长在那里。在九龙窠山梁下的寺庙里,住持和尚一边为我们沏上浓浓的乌龙茶,一边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起大红袍的来历,原来,明朝时,有个秀才进京赶考,却不料在武夷山忽得重病,幸得永乐禅寺的住持和尚以九龙窠上的茶叶为药医治,方得痊愈。后秀才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特将钦赐的大红袍深情地披在了山上的茶树上,大红袍因而得名。如今,这六株有着350多年树令的古茶树自2007 年最后一次采摘后,已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最后一次采摘的20 克茶叶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永久珍藏。曲高而和寡,站得越高,才能看得更远,才会更加受人景仰,不仅是社会,人生,也是世间万物的共同际遇。
  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天游峰,一路上的茶园茶话,使得武夷山在我们的脑子里,已完全成了一个茶的世界。高如天游峰,似乎也难以与那高不盈尺的茶树比肩了,一碧如洗的九曲溪,也难以与那一畦畦方不盈尺的茶园比秀了,更不要说与那美不胜收神奇无比的茶花比美了。草草地从峰顶上下来,又只是顺势的一拐,就又到了另一处茶的圣地,“茶洞”。那是一条高耸入云的山峰间的一道缝隙,半山之中刻有大大的“茶洞”二字,里面则是一个幽深的洞窟,洞窟上面的山头上,就生长着那一小片茶树。从山缝进入到山洞里面,有凌乱的石桌石凳之类,此时,洞内只剩下了我们两三个人,而距离洞顶的茶园还有很远。好茶难得,即使一见,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即便得到了,又有几人能真正得其中之味?真水无香,好茶不浓,没有一定的功力和修养的人,怕是也难以品味那一种淡淡的幽香的。轰轰烈烈总是与浮躁有关,乍乍乎乎也总是与低俗相近,只有深沉与寂默,才能长享久远。
  山下,还有个御茶园,如今已成了茶的博物馆。院子里,也生长着一丛丛的茶树。但不知当年喝着最高贵的茶的皇帝,是否也会联想到大红袍的至高境界,高尚品质?
  在山下的一家饭庄里,老板特意为我们端上了一杯浓浓的乌龙茶。那一种浓郁的幽香,那一种醇厚的甘酽,似乎把我们又带到了那一片片茶园里,越是细细地品味,越觉得那茶的香远益清,沁人心脾,余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逝去的点葫芦
后一篇:下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