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批语选辑 (1)

(2008-07-09 10:32:34)
标签:

批语

石头记

颦颦

黛玉

蒙古

杂谈

分类: 红楼梦脂批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批语选辑

 

 

                          【作者】陈毓罴、刘世德辑

 

    说 


    一、蒙古王府本,这个简称指的是抄本《石头记》十二卷,一百二十回,清蒙古王府旧藏,现藏北京图书馆。其前八十回是属于“脂本”系统。

 

    二、蒙古王府本所保存的批语很多,集中在前四十九回。以形式而言,有总批(回前、回后)、夹批(行侧)、双行批注(行中)等等之分。从种种情况来判断,这些批语基本上都属于“脂批”。其中,许多批语是其他“脂本”(特别是戚蓼生序本)所有的,但也有一部分是蒙古王府本所独有的。 

  

    三、这里仅仅辑录了蒙古王府本所独有的行侧夹批六百二十三条,其他批语一概从略。

 

    四、这六百二十三条批语,在蒙古王府本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第1回38条     第10回20条    第19回20条

    第2回19条     第11倒29条    第20回1条

    第3回68条     第12回20条    第21回26条

    第4回53条     第13回5条     第23回15条

    第6回40条     第14回3条     第24回6条

    第7回23条     第15回3条     第32回31条

    第8回37条     第16回3条     第33回19条

    第9回19条     第17回1条     第34回28条

    第35回23条    第41回15条    第43回11条

    第36回21条    第42回16条    第49回10条

 

    五、在各条批语之前,先列小说正文。正文均依据蒙古王府本文字,用以表示批语所指的内容以及批语所处的地位。

 

    六、各条批语均依据原文选录。如有讹文,则加以校正,用圆括号表示之;如有阙文,则加以校补,用六角括号表示之。标点为辑者所加。

   

    七、此选辑成于一九七一年冬,是我们从事《红楼梦》校订、整理过程中的剖产品。当时曾提供给一些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学者参考和录副,但却一直没有公开发表过。

 


第  一 

 

[付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是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何非梦幻,何不適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别。   

 

[今日二技无成、半生潦饲]

    明告看者。   

 

[万术可因我之不肖,  自己护短,—并使其泯灭]

   因为传他,并可传我。

 

[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个五百块]

    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

 

[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

    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

   妙在无考。

 

[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

    放笔以情趣世人,并评倒多少传奇,文气淋漓’字句切实。(皆呼作葫芦庙) 尽(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

 

[不以功名为念]

    伏笔。   

 

[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

    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

 

[故其在五內便郁结成一段缠绵不舒之意]

    点体(题)处,清雅。   

 

[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的过他了]

    恩情山海偿,惟有泪堪还。

 

[果真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

    作想得奇。

 

[并未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二]

    所以别致。   

 

[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世上度脱几个,岂不是-场功德]

    度脱,请问是幻不是幻?

 

[等这-千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半落尘,然犹未全集]

    幻中幻,何不可幻?情中情,谁又无情?不觉僧道亦入幻中矣。   

 

[那僧便说,已到幻境]

    幻中言幻,何等法门!

 

[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声,定睛一看]

    真是大警觉,大转身。

 

[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使抱女儿要进去]

    如果舍出,则不成幻境矣。行文至此,又不得不有此-语。

 

[只剩得他-身口,在家乡无益]  

    形容落破(魄)诗书子弟逼真。

 

[暂在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

    庙中安身,卖字为生,想是过午不食的了。

 

[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

     世态人情,如闻其声。

 

[I如此想,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头]

     如此忖度;岂得为无情。  

 

[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已也]

    在此处已把种点出。

 

[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头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已,便时刻放在心上]   

    也是不得不留心。不独因好色,多半感知音。

 

[钗于奁内待时飞]

    偏有些脂气。

 

[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

    不推辞,语便不入估(故)套。

 

[乃亲斟-斗为贺]

  伏笔。作巨眼语,妙。

 

[义利二字,却还识得]   

    “义利”二字,时人故自不识。

 

[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托大处。即遇此等人,又不得太索(琐)细。

 

[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天下作子弟的看了想去。   

 

[南方人家,多用竹壁,大抵也因劫数]

  交竹滑溜婉转。   

 

[今见女儿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   

     大都不过如此。

 

[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

    若非“幸而”,则有不留之意。

 

[可巧这日拄了拐,挣挫到街上散散心时]

    几几乎,世人则不能止于几几乎,可悲。观至此,不……

 

[士隐便说-声去罢]

    一转念间蹬(登)彼岸。

 

[丫环倒发了怔,自忖这官好面善]

    起初到底有心乎,无心乎?

 

[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的差人来传人问话]

   忘情的先写出头-位来了。

 

第  二 

 

  [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门前过去]

    世态精神迭露于数语间。 

 

  [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此事最要紧。

 

  [乃封百金赠封肃,外又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

    知己相逢,得遂平生-大快事。

 

  [却说姣杏这丫环,便是那年回顾兩村者,因偶然-顾,便弄出这段事来] 

    点出情事。   

 

  [即批革职,该部文书-到]

    罪重而法轻,何其幸也!

 

  [乳名黛玉]

    绛珠初见。

 

  [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

    先要使黛玉哭起。

 

[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欲写冷子兴,偏闲闲有许多着力语。

 

[二人闲谈慢饮,叙些别后之事]

    又抛-笔。

 

[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

    如闻其声。

 

[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代不如-代了]

    世家兴败,寄口与人,诚可悲夫。

 

[如今-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概不在心上] 

    偏先从好神仙的苦处说来。

 

[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則为逸士高人]   

    巧笔奇言,另开(生)面。但此数语,恐误尽聪明后生者。

 

[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   

    固(故)作险笔,以为后文之伏线。

 

[因叫了-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

    闲闲斗(逗)出。无穷奇语,都只为下文。

 

[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申赦政二公之胞妹,他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

    黛玉之入宁(荣)国府的根源,却藉他二人之口,下文便不废(费)力。

 

[正方才说这政公已有了-个衔玉之儿,又有长子所遗-个弱孙,这赦老竟无-个不成]   

    灵玉却只-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亦如之(六)耳 悮(悟)空之意耶?

 

[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爷夫人王氏之内侄女]

    本家族谱,记不清者甚多,偏是旁人说来,-丝不乱。

 

[只顾算别人家的账,你也吃一杯酒才好]

    笔转如流,毫无沾滞。

 

    第  三 

 

仁他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

    此(仕)途宦境,描写的当。

 

[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家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要说正文,故以此作引,且黛玉路中实无可托之人。文笔逼切得宜。

 

[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遽然入都干渎。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系同谱,乃荣公之孙]

    借雨村细密心思之语,容容易易转入正文,亦是宦途人之口头心头,最妙。

 

[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

    作弊者每每偏能如此说。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随了奶娘,及荣府中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保爱黛玉如已。

 

  [雨村另有-只船,带二个小童,依黛玉而行]

    细蜜(密)如此,是大家风范。

   

[择日到任去了,不在话下]   

    了结雨村。

 

  [这林黛玉常听见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以“常听见”等字省下多少笔墨。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意多说-句话,多行-步路]

    顰颦故自不凡。

 

[黛玉想道,这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以下写宁(荣)国府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非黛玉之眼,也不得如此细密周详。

 

[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

  以上写款项。

 

[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哭起来]

    此一段文字是天性中流出,我读时不觉泪盈双袖。

 

[黛玉也哭个不住]

    逼真。

 

[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欲画天尊,先画纵(众)神。如此,其天尊自当另有一番高山世外的景象。

 

[不免贾母又伤感起来]   

    层层不露,周密之至。

 

[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

    不禁我也跟他哭起。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已后,总不许见哭声]

    作者既以黛玉为绛珠化生,是要哭的了,反要使人先叫他不许哭,妙。

 

[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天下事不可一盖(概)而论。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   

    大凡能事者,多是尚奇好异,不肯泛泛同流。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两湾柳叶掉梢眉]

    非如此眼,非如此眉,不得为熙凤,作者读过麻衣相法。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英豪本等。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   

    想黛玉此时神情含浑可爱。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以“真有”“愿(怨)不得”五字写熙凤之口头,真是机巧异常。“愿(怨)不得”三字愚弄了多少聪明特达者。

 

[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

  三句话不离本行,职任在兹也。

 

[熙凤亲为捧茶捧果,  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完了不曾]

    熙凤后到,为有事,写其势能;先为筹画,写其机巧。摇前映后之笔。

 

[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

    陪笔,用得灵活,兼能形容熙凤之为人。妙心妙手,故有妙文妙口。

   

[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贾母笑道,正是呢,你也去罢,不必过来了]   

    以黛玉之来去候安之便,便将荣宁二府的势排(派)描写尽矣。

 

[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

    分别得沥沥(历历)可想如见。

 

[老爷说了,连日身子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作者绣口锦心,见有见的亲切,不见有不见的亲切,直说横讲,一毫不爽。 

  

[劝姑娘不要伤心想家,跟着老太太和舅母,是同家里一样]

  亦在情理之内。

 

[舅母爱恤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二舅母,恐领赐去不恭]

    黛玉之为人,必当有如此身分。

 

[又嘱咐了几句,眼看着上车去了,方回来]

    “又嘱咐了几句”,方是舅母的本等。

 

[是荣禧堂]

  真是荣国府。 

 

[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

    借黛玉眼写三等使婢。

 

[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

    唤去见,方是舅母,方是大家风范。

 

[但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这家里的混世魔王]   

    王夫人嘱咐与邢夫人嘱咐,似同的(而)迥异。儿女累心,我欲代伊哭诉一面(回)愁苦。 

 

正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有(亦)曾听得,所以闻言便知,不必用心搜求了。

 

[虽极憨顽,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黛玉口中心中早中(如)此。

 

[况我来了,  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用黛玉反衬一句,更有深味。

 

[黛玉一一都答应着]

    客居之苦,在有意无意中写来。

 

[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

    灵活,无一漏空。

 

[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

    大人家规矩礼法。

 

[外间伺候着媳妇丫环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环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作者非身履其境过,不能如此细密完足。   

 

[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

  幼而学、壮而行者常情。有不得已,行权达变,多至于失守者,亦千古用(同)慨,诚可悲夫。  

 

[笑道,宝玉来了] 

    刑(形)容出姣(娇)养神。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从黛玉口中故反一句,则不(下)文更觉生色。 

  

[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加此]

    此一惊,方[见]下文之留连缠绵,不为猛(盂)浪,不是淫邪。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总是写宝玉,总是为下文留地步。

   

[心较比千多一窍]   

    写黛玉,也是为下文留地步。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真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认,今日只做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世人得遇相好者,每曰一见如故,与此一意。

 

[又细细打谅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二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姣(娇)惯处如画。如此亲近,而黛玉之灵心巧性能不被其缚住,反不是性(情)理。文从宽缓中写来,妙。

 

[探春便问何出]    

    借问难说探春,以足后文。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黛玉泪因宝玉,而宝玉赠曰顰顰,初见时亦(已)定盟矣。

 

[家里姐姐妹妹都无有,单我有,我说无趣,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无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不是写宝玉狂,下(亦)不是写贾母疼,总是要下种在黛玉心里,则下文写黛玉之近宝玉之由。作者苦心,妙,妙。

 

[不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

    不如此说,则不为姣(娇)养,文灵活之至。

 

[把你林姑娘暂安碧纱厨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

    女死,外孙女来,不得不令其近已。移疼女之心疼外孙女者,当然。

  

[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

  小儿不禁,情事无违,下笔运用有法。 

  

[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

    袭人之情性不得不点染明白者,为后一日旧案。

 

[贾母因溺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无竭力尽忠之心,素喜袭人心地纯良,肯尽职任,遂与了宝玉]   

    贾母爱孙,锡以善人,此诚为能爱人者,非世俗之爱也。

 

[这袭人亦有些痴处]  

    世人有职任的,能如袭人,则天下幸甚。

 

[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

    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倘或捧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我也心疼,岂独颦顰。 

 

[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伤感不了呢]

    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快别多心。黛玉道,姐姐们说的,我记着就是了,究竟不知那玉是怎么个来历]

    月上窗纱人到阶,窗上影儿先进来。笔未到而竟(意)先到矣。

 

[上面有现成穿眼,让我拿来你看便知]

    天生带来美玉,有现成可穿之眼,岂不可爱,岂不可惜。

 

[此刻夜深了,明日再看不迟,大家又叙了一回,方才安歇。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

    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已替他爱惜。连我看书的人也着实心疼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

 

[倚仗势力,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时]

  作者每用牵前摇后之笔。

 

[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下文。

 

    第  四 

 

[又说姨母家遭了人命官司等语]

    又来一位,宝钗将出现矣。

 

[姊妹们遂出来,至寡嫂李氏房中来了]

  慢慢度入法。

 

[女子无才便有德]

    确论。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   

  反有此等文章。

 

[惟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此中不得不有如此。又天地覆载,何物不有,而才子手中亦何物不有。

 

[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   

    非雨村难以了结此案。

 

[无奈薛家原系金陵一霸,倚财仗势]

  一派世境恶习,活现。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

    悲夫,千古世情不过如此。

 

[雨村听了,大怒道,  岂有此放屁的事]

  偏能用反迭法。

 

[雨村心下甚为怪异,只得停了手,即时退堂]

    请看见文字递出第(递)转,闲中皆是要笔。

 

[八九年来,便忘了我了]   

  似闲语,是要人。

 

[此系私室,既欲长谈,  岂有不坐之札]

  如此亲近,其先必有故事。

 

[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常远,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   

    真是警世之言!使我看之,不知要哭要笑。

 

[不但官爵,连性命还保不成呢]

    快论!请问,其言是乎,否乎?

 

[下面皆注着始祖官爵并房次]

  可怜伊等始祖。

 

[这门子道,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俱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

    此四家不相为结亲,则无门当户对者,亦理势之必然;既结亲之后,岂不照应,又人情之不可无。

 

[并这拐卖之人,我也知道、死鬼买主,也深知道]

    放胆一说,毫无避忌。世态人情,被门子惨(参)透了。

 

[只他一个,守着些薄产过日]   

    我为幼而失父母者一哭。

 

[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再不娶第二个了]

    也是幻中情魔。   

 

[谁知道这拐予叉偷卖与了薛家,他意欲卷了两家的银子,再逃往他乡去,谁知又不曾走脱]

    一定情即了结,请问是幻不是?点醒幻字。人皆不醒,我今日看了、批了,仍也是不醒。   

 

[把个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

  有情反是无情。

 

[这人算来还是老爷大恩人呢,他就是葫芦庙旁住的甄老爷的女儿]

    当心一脚,请看后文,并无蹴动。

 

[闻得养至五岁被人拐去,却如今才来卖呢?门子道,这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   

    “闻得”只说一曾(层),并无言及要姣杏自道子(之)语,非作者忘怀,欲写世态,故作幻笔。

 

[他是被拐子打怕了的,万不敢说,只说拐于是他亲爷,因无钱偿债,故卖他]

    世家子女至此,可想见其先世亦必有如薛公子者。

 

[他又哭了,说我原不记得小时之事]

    写其心机,总为后文。   

 

[他自己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复听得冯公子三日才令过门,他反转有忧愁之态]

  天下英雄,失足匪人,偶得机会可以跳出者,与英莲同声一哭。 

  

[何必忧闷,他听如此说,方才略解些]

    良人者所望而终身也。

 

[谁料天下竟有这等不如意事]   

  天下同患难者同来一哭。

 

[且使钱如土,打了个落花流水]

  使钱如土,方能称霸王。

 

[偏又生出这段事来,薛家纵比冯家有钱,想其为人]

    冯渊之事之人,是英莲之幻景中之痴情人。

 

[这正是梦幻情缘,恰遇一对薄命儿女]

    点明白了,宜人本题。

 

[今日何翻成了个没主意的人了]

    利欲薰心,必至如此.

 

[正当殚心竭力图报之时。  岂可因私而废法]

    良明不昧势难当。

 

[岂不闻古人云,  大丈夫相时而动]

  误尽多少苍生!

 

[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

  说了来也是一团道理。

 

[等我再斟酌,或可压伏口声。二人计议,天色已晚,别无甚话,至次日坐堂]  

    一张口就是了结,其(真)腐臭。以“再斟酌”收结,真是不凡之笔。

 

[远远充发了他就罢,当下且不说雨村]

    口如悬河者当于出言时小心。

 

[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

    为书香人家一叹。   

 

[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

    爱(受)病处。富而且孤,自多溺爱,孟母三边(迁),故难再见。

 

[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肤莹润,举止娴雅]

    非母溺爱,非家道殷实,非节度荣国之至亲,则不能到如此强霸。富贵者其思之!

 

[自薛翁死后,各省中所有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

    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   

 

[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   

    有制(治)人,无制(治)法。 

 

[竟自起身长行去讫,人命官司,他竟視为儿戏]

    破销不顾业已之事,业已如此,到是走的妙。

 

[忽闻得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薛蟠心中暗喜道,我正想进京去,有个嫡亲母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

    天下之母舅,再无不教外甥以正道者。必使其升任出京,亦是留下文地步。 

  

[可知天从人愿。因和母亲商议道]   

    写不肖子弟如画。

 

  [如今舅舅正升了外省去了,家里自然忙乱起身,咱们这工夫反一窝一块的奔了去]

    好游荡、不要管束的子弟,惯会说此等话。

 

[未免拘束,不如你各自住着,任意施为]

    用为子不得放荡一逼,再收入本意。  

 

[薛蟠见母亲女说]   

    情理如真。   

 

[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   

    开留住之根。   

 

[若另住在外,恐他纵性惹祸,遂连忙道谢应允]

    父母为子弟处,每每如此。   

 

[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补足,真是一丝不漏。   

 

[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膏梁(粱)子弟每习成的风化,处[处]皆然,诚为可叹。 

  

[又另有街门别开,可以出入,所以这些子弟们竟可以放意畅  怀行事,因此把薛蟠移居之念渐渐消灭了]   

    既(为)作姨父的开一条生路。若无此段,则姨父非木偶即  不仁,则不成为姨父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