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
(2012-04-10 11:24:37)
标签:
杂谈 |
近一年多来读了一些名著。慢慢的有些体会。
如果是小孩子读,那么家长最好加以引导,或者带着一起读,否则他们读完也会忘掉。对于大人,如果人生阅历经验见识具备了,读名著的确是一件痛快的事情。因为名著的见解可以在你心里起波澜,你会大大加深自己的经验判断。
名著读多了,慢慢的自己也会有好坏判断。
之前,由于看的东西少,就以为只要是名著,就一定很牛。其实真的不一定。
举个例子:
托尔斯泰雨果都很有名气,但是读他们的文章很枯燥。他们虽然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但是作品里铺垫和议论说明太多。这就有了病态。老实说,这两位大师不太善于讲故事。他们更像学者。
我喜欢平铺直叙直接进入心灵的文章。那种晦涩阴暗的,一般不喜欢。
这种作品如果书呆子读多了,别看下笔千言,一般都会离题万里。
看书看了这么久,外国名著我终于看到一部我最喜欢的:飘。
这是历史上人类描写爱情最绝佳的文学作品。岂止如此,它塑造了美国人民务实进取的精神,同时也创造了美国电影的辉煌(其中很多手法,好莱坞至今还在用)。可以说这是一部女孩子成长的教科书,值得反复看。
其他民族的人,背负太多的东西,所以每走一步必定议论说明,而且都不一定说清楚了。
书,就要读那些直人人性灵的。
有些书,你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找到不读的理由。那么完全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书总有吧,否则就是在为懒惰找借口了。
读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就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性格。
看书多了,就不会盲从,就知道好坏。以前以为经典的大师让人仰止,这种观点是错的。大师是拿来为自己减轻压力的,当然也是减轻别人的压力的,否则就是移动书橱,面目可憎。
我们当然可以评价雨果托尔斯泰,如果读了书连评价批评都没有,那说明根本没读进去,或者就是书的奴隶。
读书,一定是要带着解决自己的目的来的。如果把自己的问题读清楚想清楚了,这书读得也就可以了。
读书和写文章是两码事。
我读过季羡林的一些书。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很不错。其实季老错了,他真正不错的是他在欧洲战争极端困苦期间,偏居一隅读的那些晦涩的古老的语言学,这才是造就了他这位国宝级的大家的修为。
学问这玩意,需要你耐得住寂寞。读书也一样,你不需要诸多借口,只要你把自己锁在家里,半个月足不出户忘我读书,那么你下楼出门之后,肯定是另一番境界————哪怕你此刻是一个穷光蛋,你的内心也不会贫穷了。
读书和做人要联系在一起。不然那书也会读到牛屁眼里去。
教育孩子读书,也是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我发觉,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往往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如果总是在作业和课外辅导下功夫,往往不得其法适得其反。而这点很多女性家长最爱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