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小巴黎魅力贝鲁特


标签:
黎巴嫩贝鲁特境外旅行 |
2009年,闻名全球的旅行指南图书《孤独星球》和纽约时报,不约而同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列为当年“全球旅行十佳地”和“必去的旅游胜地”,真是慧眼识珠,英雄所见略同。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面向地中海,背靠黎巴嫩山脉,是地中海东岸最大的港口城市,以其多样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气候环境优良而闻名的海滨之城。贝鲁特还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著称于世,它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一。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寺,因此被人们称为中东的旅游中心。在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内,保存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全国有4所大学,在贝鲁特就有3所,其中最著名的是1886年创办的美国大学,它是美国在国外最大的教育机构,阿拉伯国家的很多高级官员都毕业于这所学校。此外还有美术学院、国立音乐学院等许多专科院校和文化出版机构。虽然经过内战的创伤,贝鲁特现在仍是黎巴嫩乃至整个中东的文化中心。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这里。到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领了这块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殖民当局把这个地方变为统治黎巴嫩和叙利亚的中心。直至1943年黎巴嫩共和国独立后,贝鲁特成为首都。由于历史的原因,黎巴嫩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这个背景,这个国家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依山傍海的贝鲁特,山的风骨与海的浪漫完美融合。海拔3000多米的黎巴嫩山,山顶上白雪皑皑,山下绿树成林,郁郁葱葱,与蓝色的地中海交相辉映,掩映在山坡葱绿的林木丛中间,有许多欧式别墅、旅馆。城市风貌上也是多元化的,沿地中海的公路宽阔笔直,市内阿拉伯风格的狭长小巷弯弯曲曲;高耸的摩天大楼灯红酒绿,古朴的阿拉伯民居低矮而安静;基督教教堂浑厚的钟声与伊斯兰清真寺宣礼塔嘹亮的祈祷召唤声,交替回响在贝鲁特的上空;在贝鲁特街头,既可以看到身穿黑袍头戴黑纱的阿拉伯妇女,但更多的是看到衣着欧洲时尚服装的黎巴嫩女性招摇过市……,传统与时尚相结合、东方与西方相融汇,在这座城市里,不仅能领略到中东风情,还能体验到欧洲情调,东方古老的文明和西方现代的文明同处在一片蓝天下。
沿着地中海海岸丝带一样的灯塔大道来到海边,海上有两块巨大的岩石就是鸽子岩,这是贝鲁特著名的景点,岩体有波浪似的条纹,其中一块还有一个洞,象一座海上的石拱门。站在海滨公路上眺望茫茫的地中海,西下的夕阳照耀着宝蓝色的大海,波涛起伏的海面就像一幅轻轻抖动的金色绸缎。洁白的海鸥在天空穿梭往来,小巧的游艇在海面犁出条条白色的线条,游客们在这里拍照留影,情侣们在这里窃窃细语,小孩在这里奔跑嬉戏,老人在这里怡然自得抽水烟。而最养眼的美丽风景就是穿着传统或时尚服饰的靓女,她们衣香鬓影的美丽身影飘然而过,不时洒下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市中心的烈士广场,是为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把黎巴嫩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解放出来而献身的烈士们,广场旁边就是贝鲁特最大最漂亮的湖蓝色圆顶的穆罕默德.阿敏清真寺,它的外形与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有点相似,只不过比六支宣礼塔的蓝色清真寺少了两支宣礼塔。这是那位在2005年被反对派用汽车炸弹炸死的前总理哈里里,自掏腰包出资修建的,与阿敏清真寺相连的一座帐蓬式的建筑,就是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的纪念堂。从1975年黎巴嫩开始了长达17年的基督派与穆斯林之间的内战,现在内战虽然结束了,但内乱依然未能根除,内战给号称“中东小巴黎”美丽的贝鲁特留下许多创伤,至今仍未能恢复元气。而黎巴嫩与以色列冲突造成的灾难更是难以消除,1982年以色列军队攻进贝鲁特,时至今日市内不少建筑还留有许多密集的弹孔,令人触目。现在市内繁华地段和主要路口,还有许多荷枪实弹的军人在守卫,铁丝网旁边还有坦克或装甲车,使初来此地的人有些不安,而本地人早就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了。
弹痕累累的房屋
这座饱受战火摧残的历史名城,生活仍在活色生香地继续。内战后的贝鲁特被一分为二,西区清真寺遍布是穆斯林居住区,东区教堂众多为基督教徒居住区。停止内战十几年后,时间已把往昔的恩怨冲淡了许多,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惨痛,要和平安宁的生活是大多数民众的强烈愿望,现在东区和西区的划分已不很明显,许多地方基督教堂和清真寺比肩而立。尽管政治和宗教信仰不同,和平地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成了两派共同的选择。
夜幕下的贝鲁特显得神秘冷峻又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