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喜回信”的人有何隐情?

(2011-06-21 22:24:56)
标签:

手机

电话

短信

不回短信

不接电话

休闲

时尚

娱乐

生活

情感

文化

杂谈

分类: 虎侃风土人情

前几天,听一位朋友讲:
第一晚,他给在银行工作的女友打电话,未接,再打,挂掉,继续打,再挂,他纳闷,遂发了个“???”的短信。
第二天上午,女友终回信:“问什么?你打的几个电话我都接了,但听不见声音,之后,手机就没电了”。他看后回信:“明明电话传来的是挂断的声音,你还狡辩说你接了?你的解释不靠谱!给我电话”。无回音。
第三天上午,他打电话过去,对方挂掉。一袋烟功夫接到回信:“正忙着呢”。过后几天女方再无回信更无回电。我的这位朋友哭笑不得,七窍生烟,如今,他正打算跟他的女友
撒哟娜拉呢。

暂且不论我这位朋友的女友有何隐情或是他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问题,单就女方“不回信做进一步解释清楚事情原委”的姿态足以让他精神“崩溃”,更可能导致双方更大规模的冲突,可见,一个回信多么重要。

相信各位朋友都遇到过这类事情:给某人打电话不接,也不见回电解释;给对方发短信后迟迟不见回音,更不可能回电阐述其不回信的理由。
同样,我也相信各位朋友中有人也做过不回信之事。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非常搞笑的事,过去,我碰到过一个“不喜回信”的朋友,是在当年的BB机年代。我们一干朋友中午聚餐,11.30分就座后突然又想起了一个朋友,遂打他BB机,不回。三天后的中午接近12点时分接到他电话,问:“你给我打扩机了”?我:“没呀”。他:“我这机子上显示的是你的号码,时间是11.30分啊”,我一愣神,突然想起来了“哎呀,拜托了,你仔细看看,那是三天前给你的电话哦”

“不喜回信”之缘由情况各异,错综复杂,难以一时半会儿说清楚,但出于最起码的礼貌,即使当时没听见或没看见,但事后回个电话或信息总是应该的吧?!我想,这也是能做到的。

“不喜回信”的人不回信之事出现后,若不刻意追查他们为何不回信的事情根由,那么,这“杳无音讯”之事定能让他们抛之脑后,等若干时间后再问他,他保证一脸茫然的“我没接到你电话或短信啊”“这事不记得了”“那天太忙,过后又忘了回”“不方便”“我关机了、没电了、没听见、没看见”等等众多客观原因。

看完这些人不回信的理由无非就是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隐情”,
暂且抛开未听到或未看到电话、信息的人不说,先就这些人的做法,我给他们性格上的主观意识划分个类型:

1.
假装迷糊型——明知是谁来电或来信,却装作没看见或是故意不接不回,等他人问起就推说没看见、没听见。其实,不回信的原因很多,不论是主观或是客观的,这类型的人主要还是性格内向导致的不回信行为。

2.
粗枝大叶型——正好来电或来信时处于忙碌状态,等清闲时却是真的忘了回信。也可能真的没听见或没看见,事后看见未接电话或未读短信也就自然不放在心上了,心想,你有事还会再打的,岂知,假如是急事需当时解决怎么办?不是过了这村没这店了吗?

3.
冷漠冷谈型——促使此类人冷谈的因素很多,有讨厌对方的,有因自身原因的,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多种因素的,反正谁碰到此种类型的人自然是很纠结的。

4.
麻木不仁型——每天接电话或短信太多,以至于对来信厌烦了,看到不重要的人打来或发来不重要的电话或短信,往往产生了一种抵触的心态,觉得不用回信或没有必要回信。

5.
文盲无奈型——有的人压根儿从来不看短信,也不会用拼音或笔画发短信,这类人可以原谅,因为,他们能看懂来电,即使当时漏接,随后,他们会回拨的。

6.
小气抠门型——由于其它事情繁忙而没听或看到信息,事后,就不会有“再花钱”打电话和回短信的举动了。在现代社会里,这种类型的人少多了。

最后讲讲另一种情况,也就在前几天,我给一位朋友发短息,一天后才回,然后过了两天我又发个短信,不见回音。又过了几天,我再次发短信仍不见回,终于忍不住打电话过去,他告诉我他现在忙,刚才没看短信。隔天,终于来信了:“有事吗”?我:“短息说不清,改天再说,我正琢磨着“不喜回短信”的究竟是哪种类型的人呢”,他回信说:“我是那种不看短信而回得慢的类型”。呵呵,前6条总结的好像没这种类型啊,权且再加上这条吧!

于“不喜回信”的朋友而言,回信是一种奢侈,不回信才是王道。走自己喜欢不回信的路,让他人等吧,这正是我想象中的“不喜回信”的朋友们正在享受过程的“乐趣”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