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601788,发行价21.08元,上市日8月18日,市盈率58.56倍。开盘价30元,最高价30.88元。让我们来看看以这一系列震撼而吉祥的数字粉墨登场的光大证券吧:顺动要去发发,两次一定发,发要发、我发我顺,生动而发发…这何尝不是某种搞笑而人为制造的特色呢?
堂堂正正的一个证券类高级的、中大盘子的中国“优质”上市公司也喜欢做这些表面文章,这景观也只有我们可以自造。
光大证券本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341,800万股,本次A股发行的股份数:52,000万股,网上发行的只占总股本9.97%的34,080.1万股股份上市,其中网下向询价对象配售17,919.9万股3个月后上市,而控股达33.92%的光大集团和控股33.32%的光大控股于36个月后上市交易,另有一些小股东的股票于一年后上市。
我们疑惑:不知前几年的股改意义何在?现在新股发行又在保留的遗留问题是因政策改动了?还是执行政策不力?谁来解释?
光大证券受到质疑的信用尚未恢复就“闪亮”上市:光大证券保荐的烟台氨纶,通过虚假记载手段达到了上市的目的,烟台氨纶在定向募集过程中,擅自将法人股向包括内部职工在内的社会公众出售,并以内部职工股的名义确认,使得内部职工股占比高达64.29%,构成超范围、超比例违规发行的重大事实,属于国务院严令禁止的行为,被明确为“今后一律不得转为社会募集股份有限公司”的类型。
烟台氨纶造假,保荐商光大证券难辞其咎。曝光之后,烟台氨纶以及保荐机构发布了澄清公告,轻描淡写“公司在上市申报过程中对相关事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法律与信用指字不提。在此事件中,光大证券不是犯了同谋罪,就是职业素质非常欠缺,此事不了了之,光大证券重新涂脂抹粉之后包装上市,不仅是光大证券之耻,也是监管者之耻。
光大证券连基本的造假都看不出来?何谈为股东带来光明前景?何来光大自己的企业辉煌?
其次,光大证券上市打造富豪的举动令人钦佩。2005年光大证券首次增资扩股,引入3家发起人股东,发行价为每股1元;2007年4月,即将上报IPO材料的前几个月,光大证券实施增资扩股,发行45300万股,以截至2006年底每股净资产值1.373元的2倍确定发行价为每股2.75元。8家新股东共以10亿元现金认购3.68亿股,锁定期限皆为光大证券上市后一年。2010年8月,上述8家新股东则将可以抛售光大证券。若按国泰君安给出估值计算,两年后,上述8家新股东的投资将获得778%-843%的增长。
上报IPO前允许低价购股,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事。获利者中有资本大鳄、有被称为“最烂A股缔造者”、*ST宏盛大股东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买卖之事两相情愿,他人无从置喙,但光大证券挑选如此投资者再次证明,他们对于自己的信用品牌并不挂心。目前的大小限制度有逼实体从业者成为市场上油头滑脑、毫不负责的投机分子之嫌。而资本市场倒逼实体经济之事却屡见不鲜。
第三,A股中的中信证券2008年每股收益1.1元,按昨日收盘价29.78元计算,其市盈率为27倍,远低于光大证券昨日27.4收盘价的74倍市盈率。如果按58倍市盈率来计算的话,中信证券的股价应涨到64元,如果按74倍市盈率该是多少?面对这样一组数据,我们不知道是市场低估了中信证券的价格,还是光大证券的预期盈利能力超强?究竟谁在制造泡沫?
对于光大证券如此之高的发行价格,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以良好的发展前景、创新能力强作为应对。
而光大董事长唐双宁也用曾见过N+N次的套话、官话表态:“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我们深感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光大证券将依托光大集团在金融资源整合、业务协同上的巨大优势,以上市为契机,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业务发展,有效防控风险,以优良的业绩回报股东和社会”。不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一年优、两年平、三年亏、四年ST”的结果能否在前景光明的光大证券身上光大呢?
虽然光大规模大、净资本多,那只能说明光大有个好背景,有强有力的后盾,而不能说明经营能力强。事实是,2008年,在全国107家券商中,光大证券收入排13位,净利润列第十二位。2006年和2007年,光大证券分列第九、第十。可见,光大证券不仅靠天吃饭,在行业景气时业绩也不尽如人意,虽然光大的垄断优势在增强,但未必能在未来的融资融券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光大以未来远景许诺投资者,谁知道未来如何呢?中国资本市场远景不错,但谁能保证光大证券的远景一定好?
每个新股都是诞生泡沫的源地;每个新股给我们的提示信息就是要去投机;每个新股都会有人去质疑多多少少的问题(哪来的问题?不是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核吗?);每个新股都在“恶意”地、绞尽脑汁地来圈钱;每个新股的高层管理者、大小股东、以及某些“相关部门”都要来趟这个“浑水”分一杯羹。
这样的市场本就应该加大新股发行力度,抑制过度投机;加强监管做到切实有效;有关部门说得到就必须做得到;一跌就救,一涨就压反而成了投机客们施展身手的场所了,我们理应尊重市场规律,不调控,不控制;证券行业领域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机制改革!否则,暴涨暴跌大肆投机之风就将愈演愈烈,而受到伤害的必将是中小投资者!
我们希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打破垄断,那么,中国证券行业就得重新洗牌,优胜劣汰,以能力与信用进行估值,这,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福音。
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无穷无尽的、无奈的重复着昨日所有的“美丽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