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辑呓语】给写长篇小说的朋友提个醒

(2020-06-11 21:37:56)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说诗文

有一年,我编辑一部历史小说,发现一个次要人物的叙述似乎有些问题。

原文中有一句说这个人物曾经是极其狡诈的另一位人物的仆人,所以也很狡诈。在小说中,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人物,而那位狡诈的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之所以觉得有问题,是时间似乎对不上,以我有限的历史知识,故事发生的年代,也就是这位次要人物出场的年代,离那位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相差了好几十年,如果他是那位历史人物的仆人,他应该五十多岁而不是十五岁。查一下相关历史年表,确实如此。

于是作为编辑,和作者商量后,删掉了仆人之类的话,只是描写这个人如何狡诈。

追根溯源,还是作者在写作时,写到这个人的狡诈,想起历史上那位有名的狡诈人,就信手给二者连上的主仆关系。这种在文思泉涌情况下,把时间“折叠”的现象,不是个案,而在一部分作者那里都存在。

也许有人说,写历史小说不是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吗?时间有点“折叠”,是正常的。

这种说法虽说有一定道理,不过作为有历史原型为根据的历史小说,尊重历史真实,是第一位的。也许绝大部分人不知道那位虚构的次要人物与那位历史人物之间相隔几十年,但是对于有历史知识的读者,看到此处会肯定暗暗发笑。

这个“笑点”不是很高级,作为编辑应该对它进行清除。

所以,后来遇到同样有历史原型的长篇历史小说,我总是建议作者给作品中的主人公和重要的次要人物先写一个年谱,即便是虚构人物也要给虚构一个年谱。

有了年谱后,作者才会发现自己对人物刻画,尤其是人物性格刻画,可能会出现的“扁平化”倾向。有的作者笔下的人物,从始至终性格没有变化,即便所叙述的时间长达几十年;有的作者在描写甲人物时,成长时间速度快些,而到描写乙人物时,成长时间却慢了甚至停滞了。有了年谱,作者才会增加历史的纵深感,主动的在人物性格变化上,力求与时间的流速合拍。

写小说,就等于作者塑造了一个“世界”,而编辑则是让这个“世界”的一切合乎逻辑、消除纰漏,以最美的形象感染读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