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男,汉族,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现为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柏慧》、《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中篇小说《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冬景》、《声音》、《一潭清水》、《海边的雪》,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羞涩和温柔》,长诗《皈依之路》、《松林》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2011年凭借十卷本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的十卷本长篇小说《你在高原》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民间颇有一些争议,主要议论有三点:
其一,张炜作为山东省作协主席,其小说入选中国作协主持的茅盾文学奖,是否有把茅盾文学奖变成“作协主席奖”的嫌疑;
其二,作协领导何建明同志作为《你在高原》的总策划,又担任茅奖的评委,是否涉嫌违规;
其三,《你在高原》十卷本,450万字,评委在很短的时间内是否能通读完。
对此,我一开始也是很怀疑的。不过,后来就想明白了。
首先,子曰:学而优则仕。这一条是千古中国文人的信条。另外俗话说:当官不带长,放屁也不响。张炜同志作为齐鲁文坛的翘楚,如果不在作协任职,拿国家给的专业作家的薪金,那就要一大半时间为生活奔波,无法安心写作。现在这年代,凭写作是很难养家糊口的,在这残酷的现实下,只有在体制内谋一个身份,才有时间和精力来搞写作。
张炜作为山东文坛现在的“一代宗师”,其实何尝不愿意放下“主席”的俗务,专心写更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作品流芳后世呢。可是,不能啊!没有了“主席”的身份,许多事情就不好办或者没法办了。
其次,何建明是作协的大总管,但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家出版社社长。扶持像张炜同志这样的名作家,是作家出版社责无旁贷的义务。(有人也许会问,你这句话是不是说错了,应该是扶持年轻作家才对啊?我说,我没说错,作家出版社用无数事例表明:因为作家出版社的名字是“作家”出版社,所以只为那些已经在作协的名册里当作家的“作家”服务,至于年轻作家(不在册的)嘛,据说有一位钱编辑喜欢扶掖新作者,你们可以去找他。)
(何建明同志担任茅奖评委,职责所在,那是必须的;《你在高原》获奖,何建明也只能投一票,剩下58票可是人家评委自己要投的啊!不关何建明什么事。——已删除)
第三,450万字的十卷本《你在高原》是不是评委能读完这个问题。我原来也报怀疑态度,这几天花钱买了一套《你在高原》,读了很少一部分,就知道对于评委来说,是不需要读完全文的。
我读小说比较挑剔,要选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小说来读。因为近年来许多作者写一些官场小说等,令我很讨厌,所以一些地方作协主席或者副主席的作品,一般是不读的。对于文学水准达不到我的《高阳大帝》水准的,更懒得读。
因为《你在高原》获奖而读《你在高原》,我发现张炜主席的文字很规整。怎么说呢,就是他用了很标准的现代汉语的语言,叙述了很平实的中国故事。这些,也正是我经常对我的作者这样要求的。从这点上讲,我觉得张炜获奖或许对于中国文学的文风问题,会有一定的促进。
《你在高原》其实读两本就能了解十卷本的全貌,因为张炜的文字很严谨、标准,故事很民众化,写作功力很少有人能匹敌。(只是评委们在解释时连这个道理都说不出来,真是令人遗憾。)
《你在高原》随便拿一本,都不够获茅盾文学奖的,但是十卷本这个规模效应,确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这点讲,张炜获奖是名至实归的。(比如一块青砖不算什么,可是把青砖垒成长城,那就很伟大啦!)
我不能因为其他职务原因而轻视张炜同志,不能因为程序上的瑕疵而贬低评委们对张炜青睐的公正性。何建明和我是同行,出书要追求最大利益。我很理解他的举措。
看完《你在高原》其中的两三部,你就会对于他的写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评委们是不需要读完全书才能给下结论的。
天时、地利,加上人和,张炜想不得茅盾文学奖都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