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安陆和四川江油就谁是李白故里争得不亦乐乎,俺看着眼馋,想我们河北衡水不知道李白去过没有,不然,也打出个李白故里来,凑个热闹。查了查资料,没有证据显示李白去过我们衡水,所以,这个热闹还凑不成了。
不过,查来查去,却发现衡水竟然是董仲舒故里,这让俺的心理平衡了一些了。说起董仲舒,就得提汉武帝刘彻,想当年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击退匈奴,开通西域,伟烈丰功,让四夷拜服,给中原民族留下一个响亮的名字——汉族。汉武帝大有为思想最初的源头,正是董仲舒倡议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朝历代的治国之本,应该说也归功于董仲舒给汉武帝建议的这个思想。所以,后世儒者称董仲舒为“董子”,并不为过。
其实,最初董仲舒给汉武帝献策的时候,汉武帝的第一次改革“建元革新”是失败的,因为当时实际掌握大权的不是年轻的皇帝刘彻,而是太皇太后窦氏(窦猗房)。窦氏原来是汉宫的一个普通宫女,有一年,宫里人员太多,吕后(大概是吕后吧)命人将一些用不上的宫女分配给诸王,其中就包括窦氏。窦氏的家乡在赵地(她家的具体位置就是我们衡水),央求管分派的太监把自己写道分配给赵王的名单上,太监也答应了。可是过后一忙,太监忘记了,把她分派到给代王刘恒的名单里。等启程的时候,窦氏才知道太监忘记了自己托的事,可是名单一下,不能更改,她只好含泪去了代地。分派给代王的五个宫女代王唯独看中了她,没多久,就给代王生下儿子。原来的代王妃病逝,她顺理成章当了代王妃。吕后死后,陈平、周勃剿灭了吕氏余党,要从刘邦的儿子中选一个贤明而且王妃家里又没什么势力的王爷当皇帝,最后选中了代王刘恒。最穷的王爷刘恒一跃成为了皇帝,而那个因祸得福的窦氏就成为了皇后。文帝死后,窦氏的儿子景帝刘启依然遵循汉初延续下来的无为而治的政策,与民生息,汉朝国力大盛。文景之治,就是后世对这个时期的评价。窦皇后在协助丈夫、支持儿子方面,尽到了一个作为妻子、母亲的责任。汉武帝初年的建元革新,其大有为的儒家思想,与窦氏极力主张的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形成激烈交锋,最后以窦氏的胜利而告终。窦氏去世后,汉武帝才大展拳脚。
所以要说建元年间的思想斗争,其实是在两个衡水老乡之间进行的。窦氏赢得初战胜利,而董仲舒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衡水的女子不逊色男子,除了窦太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女政治家冯太后也是衡水人。关于她的事迹,以后专门论述。
衡水当不成李白故里,可是当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的故里一点问题都没有。王昌龄是地地道道的衡水人,而王之涣虽然祖籍是山西太原人,可后来当过衡水县主簿(县政府秘书长),并且还娶了县令的三小姐做了太太。据说有一次,王昌龄、王之涣、高适三位大诗人到一家酒楼聚会,正巧当地的梨园伶官十数人也到酒楼来边吃边交流技艺。三位诗人以往都有名气,可一直谁也不服谁,就赌看歌妓们唱谁的诗词多,谁就是胜利者。一开始,一位伶人唱起王昌龄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画了一道,说:“先唱了我的一首。”接着,另一位伶人唱起高适的诗“开箧泪沾衣,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也得意地说:“轮到我的了。”下面又一位伶人唱起王昌龄的“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说:“看,我的两首了。”王之涣其实成名最早,影响最大,这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他很自负,一指最漂亮的歌妓说:“唱你们诗的都是业余水平,我打赌这位最漂亮的一定唱我的诗。如果不是,我以后再不和你们争高下;如果是,以后你们要拜我为师。”说着,那个最漂亮的歌妓开喉唱起来,唱的真是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哈哈大笑,说:“乡巴佬们,怎么样啊?”大家笑成一团。伶官们看这三个人有意思,忙问:“大哥,你们笑啥哩?”王之涣把打赌的事一说,伶官们急忙说:“三位大哥,我们是有眼不识神仙啊。能到我们席上共饮吗?给个面子让我们结识名人吧。”三位移桌过去,最后大醉而归。
在衡水市西南,衡水湖北面,有一个千年古刹宝云寺,里面有一株万年草(其实就是一墩马蔺草),据说是当年王之涣亲手栽种。欢迎大家去参观。衡水人民将用老白干来接待您。
现代名人中,葛优他爸是衡水人,当然我们衡水也可以说是葛优故里。不过,总有人会超过葛优的,到时,说不定就是谁谁谁的故里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