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了屈原最崇拜的祖先颛顼,这回书我们要说一说屈原的祖国——楚国。
秦朝之后,对中国文学、艺术影响最大的应当是楚文化,而代表楚文化最高成就的就是屈原和以他为代表创作的楚辞了。一来是这种文学形式给人一种不同于中原文化中注政论、哲学的风气,而是一种非常浪漫、非常给人以美感的特色;二来是倡议并最终灭亡秦朝的陈胜、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而且刘邦建立汉朝后,从高祖到景帝,一直崇尚楚文化无为而治的理念,直到汉武帝才改弦更张,奋发有为。汉朝贾谊继承了屈原的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而从其他艺术形式讲,比如雕塑,秦朝兵马俑是十分写实的艺术风格,而汉朝的雕塑则走了写意的路子,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雕塑,用花岗岩雕成,采取循石造型的手法,不拘小节一气呵成,表现了一种粗野狂放的古朴之美。而绘画,中国画重写意的原则,同样吸取了楚文化许多的营养。
造就屈原这样一个千古奇才,有着怎样的文化环境呢?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屈原成长的国家环境了。
前面说过,屈原出生在楚国的公族世家,因而他就具有了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早年的官宦生涯使他的眼界开阔,他坚持的联齐抗秦的主张使他具有超越一般文人的政治眼光和爱国爱民的境界,因受奸臣陷害而被流放28年的经历,使他广泛感受民间疾苦,接触民间的艺术,把自己的一腔报国志化作美文抒发出来,而他“博闻强识”的个人天赋,更使他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座标志性的高峰。
战国时期,比人力、物力、地域广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楚国,可以说,除了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在法律制度和国家管理上的优势外,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是楚国。可惜,楚国后期的历代国君长于内耗,怯于外战,最后国土被秦国逐渐蚕食,尽管在最后曾消灭秦国名将李信、蒙恬率领的二十万大军,但在精于谋略的秦国大将王翦六十万大军的精心谋划下,最终一败涂地。
楚国的历史可以分两部分,一部是奋发有为的开疆拓土史,一部是消极无为的走向没落史,而屈原生活的年代在下部中后期。
作为帝颛顼苗裔的部落,和秦国的祖先一样,楚国的先人在周朝初年也是在政治中心的外围。楚国最早的祖先是颛顼的后人陆终家六胞胎最小的那个,叫季连,姓芈姓。季连的后人主要生活在当时南方的“蛮夷”地区,这是当时人对没有归附天子王化的周边民族的称呼。(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交融史,因为中华民族的宽容性,才使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成为唯一数千年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传承的民族。)周文王的时候,季连的后代鬻熊走上政治的视野,帮助周文王做事,但可惜估计是他死的早,没有赶上周武王灭纣王建立周朝,所以在周朝初年的分封中,没有鬻熊后人的事情。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重孙子熊绎还是在蛮夷生活。(楚国国王后来大都叫“熊”什么,我觉得这可能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纪念鬻熊,以这位光荣祖先的名字为临时的姓,另一层可能是来自苗语,因为江汉之间的“蛮夷”,大都是蚩尤一系有苗氏后人,是现代苗族同胞的先祖,苗语“雄”或“熊”,有美丽、伟大的意思,或者是一种尊称前缀,如在拉丁语系中的“堂”,比如伟大的骑士堂吉诃德,著名的黑手党教父堂科拉奥尼等。)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才封熊绎一个介于子爵男爵间(公侯伯子男五爵中最低的两个)的荣誉称号,封地就在楚蛮,让他自己划去吧。楚国的楚,原意是一种小杂树棵子,经常和荆棘的荆连称荆楚(现在湖北还被称为荆楚大地)。可见在天子的眼里,没有这个楚子爵的分量。
到周夷王的时候,楚蛮子爵叫熊渠,受到江汉间百姓的爱戴,开始开疆拓土,兴兵征伐周围的庸、杨粤等小国,一直占领了鄂。熊渠对着周朝边界大叫:“我就是蛮夷啦,怎么着啊?我就不听你周天子的。”他干脆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当时“王”只有天子才能称,熊渠是中国历史上使“王”通货膨胀的始作俑者。)没想到不久周朝出了一个暴君周厉王,熊渠听说周厉王很残暴,比自己横,就说:“孩子们,你们过把瘾就行了,王就不要叫了。”取消三个儿子的王号。尽管后来周厉王被周朝的老百姓赶下台,周召共和,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明确的纪年记录,但楚国在后来的七十年中,没有再敢称王。
历史给楚国又一个机会的是周幽王时代以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当时楚国君主是熊仪,又称若敖(估计也是苗语,但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熊仪和他儿子熊坎(又称霄敖)没有什么可记录的,倒是霄敖的儿子熊通,杀了继父亲大位的哥哥,做了国君,这就是著名的楚武王。
楚武王是怎么向周天子要权要官呢,故事很精彩,但这次就不说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