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钱庆国
钱庆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757
  • 关注人气:48,6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旗子弟”可爱的另一面

(2009-04-18 18:53:28)
标签:

老北京

八旗子弟

杂谈

分类: 社会视点

    提起八旗子弟,大家可能会想起那些大清开创初年“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的满洲剽悍的儿郎,也可能想起清朝末年那些躺在祖先功劳簿上吃“铁杆庄稼”听听戏遛遛鸟一事无成的满族遗老遗少,从现代人的角度,可能“八旗子弟”一词在大家心里,后一种印象更多一些。

    中午,孩子上英语课,家长们坐在外面聊天,孩子的同学萨丽的妈妈的一席话,让我对“八旗子弟”一词,有了新的了解,我认识到了“八旗子弟”作为平民的时候,其实有其可爱的一面。

    萨丽的妈妈是土著的北京人,换句俗点的话说,就是“老北京”。以往我接触的像我一样以移民身份来北京定居的人中间,有不能找老北京联姻的说法,他们说老北京事儿多、礼儿多、亲戚儿多,你一个外地人进了老北京的家庭,就像牛进了马群一样,肯定舒服不了。

    萨丽的爸爸就是外乡人,初进妻子家,可是连会客多掏了几次耳朵都被长辈训诫了一番。并且,萨丽的妈妈说,她家还不是旗人。如果是旗人,规矩更多。

    萨丽的妈妈说,她小时候有许多同学家清朝时在旗,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成立三十年了,老旗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严格教育子女守礼、讲礼,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见人要打招呼,回家对长辈要一一问候到,上大街走路都不可以东倒西歪,等等,等等。

    听罢,让我很有感悟,我想,这礼讲得对呀,这才是礼仪之邦的风范啊。清朝二百多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在八旗子弟身上已经根深蒂固,形之于日常的行动中了。孙中山先生号召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但这些礼仪传统应该是要保存下来的啊。

    北京现在的居民中,老北京、旗人的比率已经很低了,我们已经很难看见他们那种多礼的风貌了,而“野蛮女友”一类反礼仪的行为的被推崇,更让人哭笑不得。

    中午的一席谈,使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八旗子弟,当他们和我们一样成为共和国普通公民的时候,他们保留的“好礼”的传统,其实是应该为我们学习的。“移民”们不敢和他们联姻,难道其实不是包含着一种自卑的心理吗。

    我不知道今天的八旗子弟,你们还保留着这可爱的一面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