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首创电影故事片编导是谁?(图)

标签:
故事片二宝婚姻制度封建买办上海娱乐 |
分类: 原创杂谈/评论 |
揭秘:我国首创电影故事片编导是谁?(图)
能量/原创/不得翻版转摘
郑正秋,1888年12月24日生于广东潮州,原名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幼年随父到上海,14岁,毕业于上海育才公学堂。以后郑家原想让他走“仕途”之路,曾花钱为郑正秋买了个官。但他感到清政府腐败,自己又喜欢艺术,便没有去当官。后来,他对新剧发生兴趣,而在1910年在于右任办的《民立报》上以正秋为笔名,以“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为题目,写起来戏剧评论,提出了“剧场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也;优伶者,社会教育的良师也”的主张,很得于右任所赏识,在社会上也小有名气。他被聘为《民立报》剧评主笔。
1913年,郑正秋为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写了《难夫难妻》电影剧本后,又和张石川一起导演了这部片子。为了一班新演员的生活,创办了新剧社,成立了职业新剧演员。郑正秋反对旧戏,为新剧中兴做出了贡献。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在上海创建了明星影片公司,同时设立了明星新戏学校,郑正秋任校长。明星公司成立后,郑正秋逐渐地放弃了新剧,而致力于电影创作。从此,郑正秋正式走上了电影创作艺术生涯。1923年,郑正秋编剧《孤儿救祖记》上映,该片通过赞美主人翁余蔚如含辛如苦、忍辱负重抚育儿子成人,终于战胜恶势力,洗清耻辱,合家团聚的故事。《孤女救祖记》的创作,说明郑正秋是一位致力于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者,并取得一定的收获。他的另一部作品《劳工之爱情》是表现水果商人向医生女儿求爱的喜剧片,是我国目前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1923年至1930年,郑正秋的电影创造进入极盛时期,共计编剧、导、演影片53部。郑正秋写了一些有现时意义的电影剧本如《战地小同胞》(1929年)、《自由之花》、《春水清波》、《热烈忠魂》、《女儿经》、《碎琴楼》等。郑正秋最重要的成就就是1934年编导胡蝶主演的《姊妹花》,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依然采取郑正秋习惯的家庭伦理片路子——通过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曲折命运,以情动人,吸引观众,而且阶级观点鲜明。影片描写一对孪生姊妹大宝二宝,二宝自幼随着私贩洋枪的父亲外出闯荡,人长的也十分漂亮,后来嫁给了有权有势的军阀,成了荣华富贵的阔太太;而大宝却留在农村,嫁给一位憨厚的农民,生活艰苦,又遭到匪兵的抢掠,只好逃到城市谋生。事也奏巧,沦为二宝的仆人。一对亲生姐妹,多年失散,相见不相识,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作威作福的阔太太,一个受尽欺凌的下等仆人。由于郑正秋善于铺排故事,美缀细节,郑正秋选了著名影星胡蝶一人兼饰大宝和二宝两个角色,更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观赏性,这一对比更为鲜明,使故事性更强,尖锐矛盾反映在亲姐妹之间更引人入胜。郑正秋生动地揭示了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的阶级社会现象,笔触已深入到社会性的矛盾中,使观众憎恶分明,已达到了观众与影片人物大宝同呼吸共命运的程度。因此,影片上映后引起上海各界人土很大轰动,成了三十年代最优秀的影片。在上海只新光一家电影院,居然一星期连一星期地连映60天,场场暴满。郑正秋自豪地说:“《姊妹花》卖坐之盛,打破了远东一切影片的纪录,这真是我梦想不到的一大收获。”
郑正秋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他主张明星电影公司的影片一方面要通俗,有娱乐性、能吸引观众;一方面要有“主义”,即有一定的社会政治内容,尤其要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激励启发人爱国向上。因此,郑正秋在20年代编导的一系列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军阀统治下,民众的痛苦,尤其是他以妇女为题材的影片,如,《玉梨魂》、《最后之良心》、《挂名夫妻》、《二人转》等,多方面抨击了封建的婚姻制度,唤醒妇女自由。郑正秋可以说是在银幕上反对封建婚姻,给受压迫妇女以极大同情的第一人。
郑正秋于1935年7月16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8岁。田汉曾有幅挽联悼念他。
早年代民鸣,每弦繁管争,议论风生,胸中常有兴亡感;
谁人舒国难,正火热水深,志成凋谢,身后唯留兰桂香。
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他的作品表现了崇高的责任感。他认为“戏剧之最高者,必须含有改造人生之能力,其次亦须有改正社会之意义,其最小限度亦当含有批评社会之性质”。郑正秋为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民族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郑正秋在中国电影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