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业质量评价 2
(2010-08-06 19:27:17)
标签:
书法子目标语文学部首韵母杂谈 |
分类: 教学艺术 |
二、三年级语文学习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第二节列出了阶段目标,其中没有三年级这一个年级的目标表述,只有第二学段(3~4年级)目标。标准把第二学段的目标分解成了五个方面:(一)识字与写字,5个目标;(二)阅读,10个目标;(三)习作,8个目标;(四)口语交际,4个目标;(五)综合性学习,4个目标。总共31个子目标。相对来说,这些目标的表述还是比较笼统的,指向性并不是十分明确,表现在:①既有超出三年级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即四年级的目标,又包含了第一学段的目标,也就是一、二年级的目标;②概括性较强,具体化不够。当然,这样的表述形式是由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可能过于逻辑化,把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都罗列出来。但对于我们研究年级的学习目标来说,特别是要应对学业水平测试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就要对这些目标作进一步的细化,增强操作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比和整合一、二两个学段的目标,防止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忽略和遗忘第一学段的基础性目标。
刚才已经谈到,第二学段的目标包含了第一学段的目标,但“包含”不等于进行重复的表述,因此,我估计有些第二学 段的老师不会去关注第一阶段的目标。而且,语文和数学还不同,下一学段的数学老师必然要研究前一学段的目标,因为数学有一条知识的链,前面出了问题,后面一定会有连锁反应;而语文不是一严密的、逻辑性很强的知识系统,前面不学,后面也会,这就导致了上面问题的出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觉得就是要对比和整合一、二两个学段的目标。下面,我以一、二两个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 |
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 |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学习独立识字。 |
|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一(1)和二(1)、一(2)和二(2)、一(4)和二(4)、一(6)和二(3)互相对应,也就是相同颜色的部分互相对应,只是第二学段的目标有所提高;一(3)和一(5)在第二学段没有相对应的条目,二(5)是增加的一个目标。一(3)和一(5)在第二学段没有相对应的条目,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不需要去强化这两个目标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同样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也同样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目标虽然在第二学段中没有明确提出,但在第一学段的对应阶段目标中已有清楚的表述,也应视为第二阶段的目标。比如关于查字典,第一阶段“识字与写字”目标的6就讲“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毫无疑问,这也应该是第二阶段学生应知应会的技能。
2.把模糊的、笼统的一些说法明晰化、具体化。
我们来看这样几条目标:
“识字与写字”的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累计”什么意思?它是指一、二两个学段的总数,并不是三年级的识字量。结合教材,我们知道,三年级一学年的识字量应该是377+374=751,其中要求默写的为231+248=479,会读的为146+126=272。这是苏教国标本的统计,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我们也作过同样的统计分析。虽然我们知道,学业水平测试不以教材为依据,而以课标为导向,但有以这样一个基本的数据,心中的识字和写字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识字与写字”的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三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本的查字典和词典的方法?“会使用”是指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我们知道这里主要指的就是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和数笔画查字法。虽然这是技能,但会用不等于能讲清楚。
“阅读”的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我学得这一条特别重要,尤其是前面的6个字,因为从两次抽测的试卷来看,题量特别大,学生没有一定的默读速度是来不及的。那么“初步学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要求呢?在这个方面,课标对第三学段的目标定位就非常明确“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我不知道为什么对第二学段不提具体的量化标准,我们在解读课标和进行抽测辅导的时候,作过这样一个也许并不符合科学或者被视为要求偏高的规定,就是三年级的学生默读速度要大致达到每分钟200字。
“习作”的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一个目标,又有哪些潜台词,我的理解是它明确提出了第二学段习作的形式要求和内容要求。形式要求就是必须学会写“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要求就是“新奇有趣”、“印象最深”和“最受感动”。那么,“纪实作文”怎么写,“想象作文”怎么写,我觉得虽然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和模式,但基本的方法还是有的,所谓大体有,定体无,这种“大体”还是要教给学生的。
“习作”的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书信,我们都知道,但“便条”这个“框”里,应该装些什么呢?换句话说,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便条的写法呢?苏教版教材里明确提出了学会写“留言条”和“请假条”的要求,这就是目标坐实了、具体化了。
为了说明“把模糊的、笼统的一些说法明晰化、具体化”这一观点,我上面举了5个例子,这5个子目标有一定的典型性。但我坚持认为,在所有的子目标中,凡是能细化的一定要细化,这样才更具操作性,更有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应对抽测,都能提高效率,取得好的效果。
3.重点研究能够转换成抽测试题的目标。
在第二学段的31个子目标中,有若干个目标只能用观察、记录或口试的形式进行检测,而不能用书面考试的方法进行检测,如“兴趣”、“态度”、“习惯”以及“口语交际”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无疑非常重要,大多表现为非智力因素对语文学习的正面影响,它们的达成对提高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的还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但我们今天讨论笔试,就不去涉及了。我觉得我们要认真地去研究那些能够转换成书面测试试题的各个目标。下面举例。
关于“识字写字”。目标2是书面测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围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转换成各种不同的题型。“读准字音”主要有以下3个基本要点:①能读准多音字(根据不同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读音);②能分辨常见误读(因字形、字音相近,形声字,生活习惯等的影响而产生的误读);③能用汉语拼音纠正地方音。“认清字形”的基本要点有:①辨析形近字,弄清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②区别读音相同和相近的字。如果你在作抽测方面的准备,就可以围绕这些基本要点,把目标2转换成选择题。我建议,不管别人对小学阶段考选择题有怎样的非议,平时测验的时候都可以命制一些这方面的试题。
关于“阅读”。目标3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作一概括,就是解词。那么解词,可以转换成哪些基本的题型呢?那就太多了。我们还是来看08抽测卷中有怎样试题。
①无语境题。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和加点词语的意思最接近?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特别
A
特色
②有语境题。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词语或成语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请你把它找出来,并把这个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他思维敏捷,口才又好,说起话来
A
七嘴八舌
关于“阅读”,除了要关注阶段目标,更要高度重视课标中提出的评价建议。在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我觉得第3点和第4点尤其重要。原文是这样讲的:“3.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方面的表现。”“4.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这两段话中,有几个关键词中年段特别要关注,它们是“词句理解”、“ 文意把握”、“ 要点概括”、“ 捕捉重要信息”。要抓住这些基本要点转换成短文阅读方面的选择题。大家都看到过抽测的试卷,我就不去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