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金会应该在社会创新中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

(2009-11-19 17:13:09)
标签:

基金会

社会创新

作用

共识

保值增值

黄震

论坛

文化

分类: 公益慈善

基金会应该在社会创新中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

 

黄震教授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与社会创新论坛”的发言

 

    感谢会议主办单位和主持人给我发言的机会,我首先也做一个广告吧。在中央财经大学我倡导设立了一个基金会研究中心,也可能是国内大学第一家以基金会研究中心为名的专门研究机构。在中央财经大学我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NGO法律问题研究,是给研究生开设的选修课,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我一个人授课远远不能满足同学们的知识渴求。所以,非常希望有机会能够邀请今天在座的各位基金会领导和研究专家到我们中央财经大学进行交流,各位谈到的比我要更深刻和全面。我同时还兼任华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投身实务工作,因此,我基于自己的切身感受,跟前面各位演讲嘉宾有共同的思考和相似的想法。

    感谢前面几位演讲嘉宾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思考,各位的精彩演讲激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在参与基金会工作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基金会到底能为中国社会做些什么?从2007年参与基金会有关实务和研究工作以后,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我国的基金会在社会创新中能做出什么贡献。今天各位嘉宾的演讲,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教益。我担心问题在于,我们基金会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本身是一种社会创新,但是,我们基金会自身的发展还受到种种干扰和制约,我们还不能巩固创新的成果。应该说基金会是一种非常新型的社会组织,现在可能还没有一家基金会敢说,我们已经巩固了我们的社会创新成果。包括我们华民慈善基金会在内,我们的项目和各项工作能否持续下去,能否越做越精,我对此一直心存忧虑。其次是基金会的工作究竟哪些是创新的内容,所谓的社会创新应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再次,我们这些基金会进行的创新是否能够与我们追求的目标完全吻合一致?我们的工作是否能够增进整个社会的福祉、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带着这些疑问、忧虑和思考,结合各位嘉宾的演讲,我简单地谈自己的五点感受和想法。

    第一,从今天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可以看出,基金会可以在探索社会创新中贡献智慧、汇聚理念并形成共识。这一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探索社会创新首先得有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没有共识作为基础,所谓的创新恐怕就是盲人摸象。今天各位谈的很多相同的认识其实是可以作为我们社会创新的共识。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但是同时非常需要共识。尤其是在我们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领域,如果我们过度强调创新而不注意建立共识基础,恐怕也将成为一个问题。因此,我认为社会创新要以共识为基础。

    第二,我国的基金会应该努力探索成为高效募集资金、运作资金和资助项目的专业化平台。基金运营管理技术应该是基金会的一项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也是基金会的一项核心技术,基金会参与社会创新在此领域应该大有作为。目前我国的基金会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技术总体上还是很薄弱。前面各位嘉宾重点谈到了如何使用资金、资助项目等等,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投资管理、保值增值,谈得非常少。或许因为我国的基金会大多数成立的时间都很短,或许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我们年轻的基金会在保值增值方面还需要加强学习和探索,因此在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的创新空间还比较大。

    第三,我国的基金会自身要成为社会创新的一个示范组织。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我们基金会在组织上、在技术上、在方法上能否成为社会创新的发动机,首先要从自身建设入手。因为基金会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具有推动社会创新的象征意义和巨大能量。如果基金会自身工作做好了,对其他社会组织就会产生标杆作用,如果基金会自身治理良好,对于中国社会创新就是一种示范和引领。因此,基金会除了眼睛向外进行开拓创新之外,还应该向内使劲,在社会创新中走内涵发展的创新道路。

    第四,我国的基金会要成为其他社会组织探索创新的输血者和支持者。刚才各位都反复谈到了,因为基金会资金优势,应该成为资助型组织,支持和扶植其他社会组织特别是草根组织的发展,既为他们输血,提供资金支持,也为他们输智,提供智力服务。现在社会组织投身创新的热情很高,我们高兴地看到光华等基金会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只有成千上万的操作型社会组织在中国社会中孵化、成长和活跃起来,我们社会创新的春天才真正到了。

    第五,我们基金会还应该成为整个社会创新有关各方的联络者和推动者,促进我国形成一种浓郁的社会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企业的投入、媒体的呼吁和更多的公民参与,光是基金会或社会组织在探索和尝试,中国的社会创新恐怕难成气候。所以,社会创新需要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推动政府为社会创新提供政策法律支持。我们在座的各位来参加今天的论坛,本身就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再次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