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自己身边感受的问题出发,发现具有重大价值的选题?
比如说有同学从自己坐公交车拥挤的感受出发,观察到城市公共汽车拥挤现象。公交拥挤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确实跟你有关。可能因为车上拥挤会多一些扒手作案,可能因为拥挤有些女生会受到性骚扰,可能因为拥挤会导致有人不小心摔下车去了摔伤了,也可能因为拥挤导致司机看不见后视镜结果撞车了,等等,这些都是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与国计民生的大方向、大趋势有什么关系吗?
如果你从公交拥挤这个问题出发,放眼看看道路上,不仅公共汽车里面挤,道路上小汽车也很拥堵。中国的道路已经是世界上最宽的了,但汽车仍然拥堵。在八车道的路面上,还像一个大型停车场一样。有人问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答曰北京的堵车。有一个摄影师很高明,他站在桥上,在公共汽车都堵塞停着的时候拍了张照片,标题是:“这不是火车列车,是公共汽车”,那些车停在路上确实像很长的火车一样。
我们还可以再拓展一下思维空间,在道路上,我们看到公共汽车和小车都堵,而中国还在大力发展汽车工业,据最新报道现在年产小轿车达到1000万辆,让中国提前迈入了年产千万辆汽车的三巨头行列。但这也引发了一个问题,现在中国的路已经很宽了,还需要多少土地来修路呢?美国有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有三亿多,可以修高速路,在美国到处都是宽阔的马路。中国的人口有十四亿,人均占地面积非常有限,所以,中国人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应该不同于美国,中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也不应该步美国的后尘。
我们可以展开更全面思考,中国现在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是发展地面交通,还是地下交通?一些城市现在重点在往地下交通方向发展,铺设地下轨道。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发展空中交通。现在家用小飞机也有了、低空管制准备开放了。毕竟,目前只有极少数富人才能拥有小飞机,普通人还是要坐地铁挤公交。我们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样,你就又得开拓思维的新层面。
我们不能就交通问题谈交通。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源是什么?车流和人流交汇,人们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差距太大。住在南头的人要到北头去上班,而住在北头的人却想要到南边去上班。上下班时间车流和人流都赶在一块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交通拥堵看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简单的看到交通拥挤。所以,就要考虑可不可以采用远程办公模式?如果推广远程办公,好多人就不用去打车或者开车上班,路上的车不就少了吗?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用信息化生存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替代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或许,远程办公等信息化手段还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有些事情必须人到现场、货到现场。所以就要发展第三方物流。比如,我的邮件送到我家,我不用亲自跑去取,快递公司就能帮我送到。所以,要大力发展像快递等专业服务中介,用这种专业化的集中方式替代我们每个人的这种无序流动。
如果我们这样展开了联想,拓宽了思维,你看到的和思考的就是整个中国的交通问题,可以看到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甚至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大问题,而不仅仅是公交拥堵现象。如果还只是看到拥挤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可能不构成一个重要的选题。
所以,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不断的拓展思维空间,而不是就事论事,在某个层面徘徊。如果你们从一个身边的问题出发,顺藤摸瓜,摸到一个大的发展方向,那么,这个问题就发生了研究价值。大家选题应该打开思路,层次多一点,眼光放长远一点。你们的一些选题有一定意义,但是你们目前还只看到身边的现象,你们还要继续思考,要看到整个社会的结构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你们的选题才能够变的更加有意义。尽管事由还是同一事由,现象还是同一个现象,假如你切入选题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思考,你探索的选题的价值就不一样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