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震:认真对待课程论文

(2008-12-19 21:52:54)
标签:

黄震

课程论文

思想

助产婆

问题

文献综述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王同学:你好!
    一学期飞梭而过,与你们共同探讨和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话,我想趁着你交上课程论文之际,跟同学们做一个关于课程论文交流。
    虽然我并不指望我们所有的法律硕士将来都能从事学术研究,但是,我深以为,既然叫做研究生,至少要明白和掌握做研究的理论方法、学术路径和基本技能。我不希望等到你们毕业之后去后悔当初,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或许对大家的要求有些严格、甚至苛刻。为了把好课程论文的各个关口,有些同学的选题,被我点评时完全推翻,有些同学的文献综述,被我一次又一次退回重写,有些同学的论文,被我一再要求修改。大家确是辛苦了,但是,请同学们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因为你们不经过这样严格、系统的专业规范训练,以我了解你们的底细和现状,并不能称作合格的研究生。走出校门之后,或许你们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接受这样的训练了,而这些基本道理和基本技能对于你们的工作和生活却是如此实用和重要!
    现在学校教育所传授的一套大多数是没有用的东西,从小学到大学大抵如此。记得我大学毕业时,一位大学校长曾亲口对我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所学的百分之九十没有用,要用的百分之九十没有学。我毕业十多年之后越发理解校长,他所言不虚,一语中的!所以,我教学过程中宁愿自己苦点累点,切切实实传授一些为学和做人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也不愿去误人子弟,空谈那些没用的所谓高深莫测的知识。
    即使是教授中国法制史,我并不愿意继续在课堂上传授那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也不要求大家勉强去记诵那些与世隔绝的陈年往事。我从不认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就比哪一位同学丰富,更不自视自己的见地就比哪一位同学高明,我只不过是一个比你们先走了一步的过来人,现在做你们某一段路程的指路人。
    我对于自己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个人独特的设计,以课程论文的写作为载体,着重培养同学们的问题意识、学术素养和专题研究能力。在第一堂课就要求大家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并愿意花一个学期进行思考的问题,我唯一的期待是能唤起大家的发问能力、追问能力和问题意识。然后,我愿意用一个学期的时间,陪伴每一位同学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要求大家围绕一个选题(中间不允许换题目),进行持续不断而全面深入的文献检索,进而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归纳,做好一个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构思写作一篇具有一定个人见解的学术论文,我还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大家不厌其烦地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一个学期下来,很多同学告诉我,这个过程曾经很痛苦,曾经很迷茫。如果有同学因此在心里留下不快和阴影,我要向各位表示歉意,并希望各位尽快恢复过来,快乐起来。但是,我也要告诉大家,如果走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就有可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景!
    西哲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他唯一知道的是他一无所知。他又说他只不过是思想的助产婆。我开玩笑地跟你们说过,或许,我连思想的助产婆都做不了,毕竟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思想已经太稀缺了,产出思想实在太困难了。但是,我愿意做大家论文的助产婆。我已经正式向法学院建议,要高度重视课程论文的写作,希望法学院设立“优秀课程论文奖”,以鼓励和激发大家投入课程论文的写作,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这几天我每天都收到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寄来的课程论文一二十份,阅读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下载的任务也非常繁重。同学们的邮件不能一一回复了,还有以前的文献综述也没有一一回复,请同学们见谅!在此,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同学们在电子邮件中注意如下事项:首先,在邮件标题中请写明:课程论文:班级、姓名、论文题目。其次,将论文正文的内容在邮件正文中黏贴上,以便于我快速阅读,不必等下载才能见到正文。最后,将论文正文以word文档通过附件的方式发送。顺便再次提醒大家,请在论文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考我国法学类核心期刊《法学研究》的论文格式和注释规范。
             祝学习愉快!
                        黄震
 

附件:王同学来信

 黄老师:
    您好!
    这学期上您的法制史课受益匪浅。首先是学会了如何选题,其次是找文献及做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论文写作。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做起来其实并不简单。
    这学期的最大收获是为毕业论文热了一次身,有了这回的经验,我相信我们全班同学都会对来年的毕业论文心中有数。
    我的本学期论文为:周礼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我拜读了您推荐的杨向奎先生和彭林先生的作品。深入了解,才发现自己以前对周礼的理解是非常的浅薄,经过这次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今后我会继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的。
     最后,对您一学期的教诲,深表感激!
                                          07法硕 王 X X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