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郭同学谈法制史学习
(2008-07-05 12:03:10)
标签:
杂谈 |
郭同学:
谢谢您给我的来信!同学们的支持和鼓励,坚定了我进行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我昨天上课时讲了一些题外话,主要是想真正了解大家对于我的《法制史》教学的看法、意见和建议,我希望再进一步沟通了解大家的想法。因为大家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被动接受者,更应该是教学改革的主动参与者。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还在进行之中,我们确实需要及时发现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创新教育摸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已经度过的三十六个春秋里,我深深感受并痛恨中国教育弊端。大家都是刚刚从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过来的,应试教育给大家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习惯了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地满堂灌,满足于背教材名词术语或公式,专注做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关心将来考试会考什么内容,看重每门课的考试成绩是多少分,等等。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只会背书本知识、只会应付考试的书呆子!但是,大学教育再也不能那样重蹈覆辙了!所以我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改革探索。经过反复尝试现在自己写了一个全新的讲义,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我进行讲义授课之外,我曾经尝试增加了课程讲座、同学演讲、辩论对抗和个案点评等等形式。对于同学们的要求,我看重的不是知识灌输或识记,而是大家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我也不是单靠一张试卷给出分数,而是增加了平时考勤、演讲辩论、课程论文等考核环节。
我一直认为,法学是一门实践之学、辩论之学、逻辑之学。法制史既然作为法学的一个部门,不能不具有以上学科品性。所以,我提倡大家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法学研究的课题。我曾经说过:没有问题不要读书。因为那样读书没有用,也读不进脑子。带着问题去学习,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有了动力,学习有了聚焦,才会将被动的地接受变成主动的研究,学习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在某种意义上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正因为如此,法制史的第一堂课是让大家想一想自己有什么问题,并且帮助大家从中优选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大家的学习。
我知道大家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不习惯于自己作研究。遇到问题自己去做研究很不容易,甚至不知所措。我过去上学时作专题研究、思考问题没有人指导引路,全是靠自己摸索,走了不少转路,所以我就尝试着一步一步引导大家。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题好一半文,我得花时间与大家探讨怎么样推敲选题,确定专题论文的题目。帮助大家从题目中发现研究的线索和确定努力的重点。
从同学们给我的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中看得出,确定问题之后,大家甚至不知道到哪里找问题相关的资料(或者说情报、信息、文献),也不知道怎么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而解决问题、研究学术,找到资料是最基本的工夫。所以我又不得不反复教大家怎么样上网找资料,怎么样找图书期刊资料等等。
我认为法律人必须是演讲家、辩论家,将来不论是作律师、检察官还是法官,演讲辩论都是展示自己能力的途径。让大家上台讲自己专题论文的进展情况(选题思考、资料准备等等),就是提供这样的训练平台!千万不要以为这样是在偷懒,因为我的点评难度比照本宣科的难度大得多,同时,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点评对大家的帮助也大得多!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准备,积极发言啊!
现在,该大家动笔的时候了,好好写吧!只有动笔才会发现自己思考的缺陷和不足,只有动笔才会将自己的认识固定下来对象化。论文写完之后,也不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不断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供你们参考!
祝你们学习愉快!
黄震
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