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就业薪酬应届毕业生大学生临海校园 |
分类: 随笔感悟 |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哪里?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有关专家表示,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层次和毕业生群体庞大的现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仍是所有就业群体中就业的难点。
这么难,那到底难在哪里?是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不够,还是他们内心希望的薪酬要求太高,抑或是企业只青睐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如果都不是,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新名词“蚁族”的出现?关于这个议题,不同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人才交流中心有关人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趋向务实。
与前几年的盲目乐观不同,经过去年的金融危机冲刷,不少大学应届毕业生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就业观念。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已经愿意下调薪酬期望值,他们对薪酬期望值的跨度和弹性也较大,他们所期望的月薪从以前的2000元至2500元已经下降到1200元至1500元。更多学生持“随机应变”态度,希望在求职中努力寻求薪资、福利、发展机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即使是这样,毕业生的就业还是相当的不乐观。从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企业提供的机会也比较多,但临海籍的学生愿意回乡发展的占10%都不到,他们更愿意留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而大中城市的好的企事业单位却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就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学院招生就业人员:“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就业满意度低”。
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确实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今年随着企业形势的逐渐恢复,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小了很多,但也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首先就是学生有单位工作,但是不想签约。可能他们开始选择了先就业,却在工作中发现专业不是很对口,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选择跳槽,这就造成了一种“就业难”的假象。其实大学生就业难,归根到底是就业的满意度低,他们认为企业给予的发展平台、薪资标准和就业环境没有符合他们的期望。
过去的就业指导思路,往往把大学生对基层和艰苦岗位的畏缩视为观念不正确,相应地,就是希望转换大学生就业观念,从而实现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岗位就业。事实上,就业观念本身也是双向塑造的产物,任何一方的一厢情愿,都不可能是市场协商选择的结果。所以大学生对“就业满意度”的期望也是情有可原的。从长远来看,从制度层面改善基层工作的政策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真正推动大学生下基层就业。
某公司行政副经理:我们欢迎踏实肯干的应届毕业生。
去年,我们从学院招聘了一个专业技术人员小赖,虽然他平常十分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但是一年下来,他勤奋上进的工作态度却赢得了所有人的称赞,短短一年时间,他就被评为我们公司的年度先进员工,获得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对他个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激励。我相信,不仅是我们企业,全临海的企业都非常需要这样踏实肯干的人才。
和一些企业坚决不招应届毕业生不同,我们非常欢迎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我们会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拥有忠诚踏实的品格。以前有些毕业生,在我们这里做了几个月,就马上跳槽走人,这不仅对他们自己是一个损失,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这是很要不得的。
某学院中文师范大三学生暨诗翔,英语专业大一学生陈丽丽、王琴、王惠洁、傅楚楚:相信薪酬会与能力相挂钩。
虽然我们这些人都还没有面临就业,但是压力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学校里指导我们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学校的创业就业俱乐部也开设了视频讲座,邀请企业的老总来为我们讲课,让我们提前对自己的就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果说是就业的一个目标的话,我们希望能去一些发展潜力比较大、用工比较规范的企业。一开始不要求很高的薪酬,只要能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但是我们也希望企业能给我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只要有这样的平台和机会,我们相信,以后的薪酬会逐渐随着能力的提升而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