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报,中华词典的解释是:1.预先报告;2.预先的报告。
自1999年中央电视台宋英杰在《天气预报》中公开向全国电视观众道歉,使人们对于预报有了新的认识,预报出错也更多的得到了人们的理解。在“天气预报出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时,6月10日央视2套对话节目中,首席地震预报员对于地震无法预报的观点又掀起了惊天波澜!
一、预报危机?
继央视天气预报道歉后,陆续有上海、天津、江苏、四川等地对天气预报出错致歉。“天气预报”已躬身走下神坛。在天气预报通过道歉,勇于承担的同时,人们对于“预报”的信任度在大幅下降。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强调的“地震无法预报”观点更是为预报亮起了“红灯”。
地震,真的无法预报?面对专家的解释,人们更能理解地震预报的难度,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对于地震无法预报的坚持却遭受到了网民的质疑。收集网民观点,传递网民心声!为此,数字100调查网会员自发对“地震预报”进行了调查。
1、“惊讶”是44%网民面对首席预报员观点的第一感受
预报不一定准确已经被网民所接受,但宣称地震无法预报却遭到了网民的一片质疑。在天气预报为出错而道歉的同时,首席预报员却在强调地震无法预报。面对此种观点,44%的网民用“惊讶”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26%的网民则直接表达了自己愤怒的情绪。

2、“推卸责任”是55%网民对首席预报员观点的看法
在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说出“地震能够预报”的观点;在辽宁海城成功进行过地震预报事实面前;在2006年发表在《灾害学》上的文章《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川滇地震预报信息,无不看出地震预报是存在巨大困难的,但这不意味这用一句“地震无法预报”对地震预报予以否定。因此,在调查中,有55%的网民认为首席地震预报员是在推卸责任。

通过调查发现,网民们可以谅解预报不准,但不能容忍将此作为接口推卸责任。而近两成的网民则表达出对国家地震预报水平退步的担心。
真是“预报”面临重重危机?还是人们对于有关机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
二、公信力危机?
从天气预报致歉事件、地震无法预报事件联想到华南虎照片事件、李树芬溺水死亡事件……无不验证一个闪烁其词的话题:公信力危机。
在我们努力建设“诚信”、“法治”、“服务”、“责任”社会的同时,公信力的下降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种信号并非第一次出现,但最终何去何从,我们将试目以待。
欢迎您到数字100调查网www.data100.com.cn征集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了解更多,请致电010—82251655-6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