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居住的毡房)
新疆之行令我认识了几个有趣的少数民族,其中除了维吾尔族令我讨厌之外,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对汉人都比较友好,起码不会尾随打你钱包的主意。在前往天山的路上,导游银花MM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哈萨克族的有趣习俗。而在之后数天的行程里面,有的习俗我也亲眼目睹了。
哈萨克族的历史传说
哈萨克族自称是白天鹅的后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一带,主要从事畜牧、刺绣。哈萨克的意思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是白鹅的意思,有人解读为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尽管学术界对哈萨克一词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哈萨克族在很久以前已经生活在我国西北部地区和中亚一带了,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绝大部分族人信奉伊斯兰教。除了在我国西北地区聚居外,哈萨克斯坦和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都有哈萨克族人居住。哈萨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加上伊斯兰教的规定,使之存在着一些外族人看上去比较有趣的习俗。
哈萨克族的白宫——毡房
在前往天山的途中、白哈巴和阿凡提故居一带,我都看到了哈萨克族人居住的房子——毡房。毡房的外形跟蒙古包十分相似,但又有自己特别的地方。毡房是白色的,顶部呈锥形;蒙古包顶部是一些宗教的装饰。看它们的顶部就很容易分辨出毡房和蒙古包了。
还子的习俗
根据导游银花MM的介绍,哈萨克人有一种非常有趣的习俗称为“还子”。该族男人通常会把自己的第一胎给自己的父亲作养子,被“还子”的小孩今后称爷爷为爸爸,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哥哥”。从第二胎开始才跟亲生父亲生活,这样第二胎的小孩就要叫第一胎的小孩(即其胞兄)“叔叔”,亲生弟弟成了自己的侄子。晕~关系好复杂啊……
十全大补饭
哈萨克族有一道饭菜叫“抓饭”,也称为“十全大补饭”,最通常的做法是用羊肉、萝卜、洋葱先煮五成熟,再加上米饭、果脯(主要是葡萄)煮熟,吃上去酸酸甜甜,十分惹味,值得一试。后来我在国际大巴扎宴艺大剧院的歌舞自助餐大会上吃过,酸酸甜甜的,十分有趣。
坟墓建在家里和村子的中心
哈萨克人死后会先用清水沐浴尸体,再用白布缠身,然后进行土葬。土葬的地方称为“马扎”。许多民族提起死人、坟墓之类就会色变,但哈萨克人的习俗是把先人的坟墓(即“马扎”)建在自家的院子里,村里的长老级人物,死后安葬的马扎会建在村子的中心地区。因为哈萨克人认为自己先人的马扎无需避忌,先人死后的若干年内,魂魄还会留在马扎里,把马扎建在自家里便于祖先福荫后代。
女性不准参加葬礼、不准到清真寺礼拜
据导游银花MM介绍,哈萨克族人绝大部分是穆斯林,遵循伊斯兰教的教义,要做礼拜仪式。但女穆斯林一般是禁止到清真寺朝拜的,即使是亲人的葬礼,女性也是不准参加的。这些习俗的原因据说是和女性每个月的生理周期有关,他们认为女性的月经是不洁之物,不能亵渎真主。从这方面来看,哈萨克族对女性是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的。
敬老传统
哈萨克人有敬老的传统,吃饭、喝茶都要先敬老人,先等长辈坐下,晚辈再一次入席。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
诸多禁忌
哈萨克族的禁忌还是蛮多的,例如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吃猪肉、狗肉、驴肉、骡肉。
看完秀辉的介绍后,你是否也觉得哈萨克族是个有趣的民族呢?
番外篇——失落的克拉马依记忆
(早上7时的克拉玛依市区仍是漆黑一片)
秀辉出外一般都会拍摄很多的写真,通常一次旅游回来7、8G的写真和视频不在话下。也因如此,我通常是采用1G卡和数码伴侣(80G硬盘)并用的方式保存旅途上拍摄的数据。但这次很不幸,不知道是我误操作还是数码伴侣本身的问题,我在克拉玛依市的写真和视频全部消失了。本来我拍摄了这个新疆最富裕城市的很多写真、视频都化为乌有了,尤其是我在克拉马依市区广场实拍的克拉玛依市文化艺术节视频全部丢失了,令人痛心啊!我记得那是10月4日晚上,文化节上的街舞表演相当精彩,看到克拉马依的小伙子不跳民族舞蹈改跳HITTOP依然潇洒,不禁拍摄下来。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现在只剩下10月5日早上拍摄的一张夜景和一张石油钻井的写真了。都放在来和大家分享吧!
(克拉马依就是“黑油”的意思,是中国唯一一个用石油命名的城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