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背山记忆、瓦里霍吞古城【转载】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 |
分类: 东北劄记 |

刀背山墓地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西郊乡太阳升村东北约3千米刀背山西坡中部二级台地上,穆棱河绕刀背山西北麓而过。刀背山西坡一条东西宽100米、南北长200米左右的狭长地带上,共有四座积石冢。


1980年,从已被破坏的一座墓中清理和征集到部分文物计70多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0件。
刀背山是一座南北向延伸玄武岩断块构成的山峰。其山脊平缓略呈弧状,狭窄处不足1米,西坡陡峭,坡面如舒展的座椅靠背面向穆棱河谷,山之南端依附于鸡冠山山麓,北端陡然消失于穆棱河谷低地中,由东西视,山形犹如一把刃部劈入地壳中的"菜刀背",刀背山因此而得名。在刀背山西坡的山脚下,有四座用碎石块堆积而成的大型积石冢,每座封堆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一座高约3米。封堆西南是一道长约200米的人工砌筑的石墙,南侧是片开阔地,是当时祈祭用场所。

刀背山墓地是黑龙江省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中较为独特的类型,
刀背山墓地遗址是继新开流遗址之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又一重要发现,丰富了新开流文化的内涵。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大约6000年前,在兴凯湖地区、穆棱河两岸,繁衍生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部落,他们不但能用石头和兽骨制造出各种精细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还把玉石、玛瑙加工成形式各异的饰物戴在身上。他们已经学会烧制陶器、装饰在陶器上的各种生动的纹饰,就是当时渔猎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们就是黑龙江地区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肃慎人。

刀背山墓地属新石器时代肃慎人的墓地。是黑龙江省仅见的大积石冢,也是目前东北地区牛河梁以外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大积石冢遗址。同时刀背山也处于我国北方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积石冢文化分布带的中间位置,出土的玉器和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有着密切联系。
此四座土石包均系积石冢。这四座积石冢呈正南北向,纵向排列,其上植被疏而薄,漫布榛树丛,自北向南第一、二座积石冢坐落在黑土上,第三、四座坐落在土石相间的玄武岩碎石堆上。四座积石冢势如一体,但封堆分明,第三座的封堆最高,约3米,第四座的封堆最矮,约1米,第一、二座的封堆高约2米。第四座积石冢即前述文物出土地。从中陆续发现文物70余件,其中有带纹饰的陶片59件,鼓腹罐、陶钵各1件,石斧4件,石锛2件,玛瑙质雕刻器1件,双孔青玉瑗、玉瑗、玉璜、玉环、玉壁各1件。此外还收集了部分人体碎骨,如肢骨、下颚骨、头盖骨、牙齿等。
在四座积石冢的西部,狭长地带边缘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石墙,筑在黑土之上。石墙长约200米,平面呈蝌蚪状,南北向,两端较低矮,中间部分高约1米,西侧高约4米,其横剖面基本呈梯形,上宽1米,下宽3-5米,墙上植被较薄,亦漫布榛树丛。


















瓦里霍吞城址位于桦川县悦兴乡万里河村,坐落在松花江南岸临江的土岗上 。
城内有圆形土台等遗迹,出土有轮制灰陶片、宋"崇宁通宝"、金"大定通宝"及仿定窖瓷片、布纹瓦等文物,史学专家认为,该城址的存在对研究黑龙江古代史、民族史具有重要价值
。

城内有周长40米,高2米的圆形土台等遗迹。城内出土轮制灰陶片、宋"崇宁通宝"、金"大定通宝"及仿定窖瓷片、布纹瓦等文物,该城为辽、金时期古城。瓦里霍吞古城遗址位于桦川县城东20公里的松花江南岸。辽代称宛里城,元代为脱斡怜军民万户府,明代为万里河卫城,清代为松花江下游赫哲族所居宛里和屯。史料证实,瓦里霍吞城是女真人在松花下游修筑的五国城之一。该城依土岗地势走向筑成,平面呈不规则形,掘土起墙,夯土版筑,周长3.5公里,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城东、西、南3面各设翁城,均居城墙中间。城内西偏北为圆形土台,俗称"金兀术点将台"。现存城墙平均高度为6米,东南最高处达10米,东南二翁城和大部分城垣保存完好。

在江川农场,万里河村,临近松花江边的一侧出现一片高地,那里就是瓦里霍屯古城的所在。穿过万里河村,一块瓦里霍屯古城的石碑映入眼帘。距离石碑后面约百米的地方是高出地面约10米的古城墙,虽然长满绿草,但仍然难掩当年平地建城的巍峨。穿过一条河谷,就是城外古城河。

爬上古城墙,地势变得平坦,城内如今已被开垦成农田,但城墙的轮廓十分完整。走到城墙的东南角,墙外约5米的地方有一个圆形的大坑,这里就是瓮城,古时用来进出城门时的安全检查,遇有外敌或者奸细入侵,可以“请君入瓮”,然后将其消灭或者擒获在主城之外。据说当时城墙上种的全是韭菜,战时,韭菜滑敌人爬不上来,平时韭菜可以炒鸡蛋吃。城中的一块面积约100多平方米高地被铁栅栏圈起来,这里是当时的金兀术点将台。点将台的正中央是个深约5米的土坑。从这里是通向江边的暗道大约2两里地长的距离,用途是防御敌人入侵,也许可以出奇不备从松花江边发起进攻,或者从江上向城内运送货物。

前一篇:清 钱维城作品欣赏--1
后一篇: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