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祠--江湖与庙堂的承接点【转载】

(2018-01-27 18:20:27)
标签:

历史

图片

旅游

文化

分类: 神州走读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佛山祖庙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原创】广东佛山:一座祖庙看江湖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卫氏大宗祠的中堂叫庆源堂,它面阔五个开间,主体建筑由12根檐柱和12根木柱支撑,高昂大气,显得威风八面。在庆源堂一侧,立着一个大玻璃罩,里面是这间祠堂的“镇祠之宝”—“御赐祝寿屏风”。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这些高大的紫檀木屏风上,精美的浮雕图案和镏金贺文依然清晰可见。这块祝寿大屏风是乾隆钦命,由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张廷玉撰文,刑部尚书、中国古代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内容是祝贺沥滘村卫氏103名老翁的寿辰。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千里之外的乾隆,为什么会给这条岭南古村的老人家贺寿?在张廷玉的贺文里是这样记载的。原来,沥滘卫氏尊老爱老之风兴盛,绵延了数百年,村里每年正月十五都会在祠堂为老寿星摆筵寿酒。卫氏第十九世祖卫廷璞,是清代雍正四十八年(1783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他任兵科给事时,由于办事勤奋干练,深得张廷玉器重。有一年冬天,卫廷璞到张廷玉府上,对张廷玉说,他的家乡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一百多,将会在明年春天聚宴祝寿,希望张廷玉能撰文为寿宴增光。张廷玉一听,感到十分诧异,他没想到,在同一个家族中,会同时有100多个寿星。史书上记载文潞公留守西都时,曾召集洛中德高望重的老者聚会,只有13个人参加,但已经可以作为一件盛事流传下来。他把此事向乾隆禀报后,乾隆也感到可以借此机会弘扬孝悌之风,便命汪由敦为筵寿活动进行书写。乾隆御赐的这套祝寿屏风,无疑是卫氏家族的一大荣耀。由此卫氏宗族在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的尊老爱老活动,就相继延续了近四百年之久。[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链接:
    钟灵毓秀,历代书香。
    在沥滘,宋代以前,这里曾有严、曾、白等姓氏在此居住。但沥滘真正开始发展壮大,却是由于这个家族的到来:卫氏。
    相传,如今的卫氏,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周武王夺取天下,建立周朝后,康叔受封于卫地,其皇族后代子孙便以国号为姓。卫国领域约在今河北以南的大名府至河南以北滑县一带,古称河东,如今卫氏宗祠里都会供奉着“河东卫氏历代祖先神位”的牌子位,是不忘祖先之意。
    约在唐末宋初,卫氏经已迁往江西。宋末,卫氏开始迁入广东。据《卫氏族谱》记载,在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广东卫氏始祖卫宁远就来到了广东安居。在广东取妻生子,遂成大族。自此,来自中原的卫氏在南国的这块沃土上耕田读书,世代繁衍,也书写着岭南数百年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宋明两代,卫氏家族在沥滘拥有大片良田,影响力已远远超过其他家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生活富足的沥滘卫氏家族,以诗礼传家而闻名。清代沥滘“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名,已在民间广为传播。翻开史册,沥滘历史上曾取得功名的卫氏子孙数不胜数。
    早在宋代,卫氏五世祖卫惟寅为人持重,不尚浮华,在宋咸淳十年(1274年),考取进士,官至朝议大夫。比卫惟寅稍晚一点的卫伯英,在南宋德祐年间,也考取进士,官至御史中丞。短短时间里,一个家族里连出两个朝廷重臣。如今,悬挂在卫氏大宗祠里的对联:“烛影辉煌光射大夫剑履,炉烟缥缈香熏御史官裳”,所要表彰的正是这两位先祖。
    此外,在南宋,卫氏一门三兄弟卫兆龙、卫应龙、卫梦龙,还曾联擢高魁,被人们称为“河东三龙”,一时传为佳话。而到了明清两代,卫氏子孙中的进士、举人更是不胜枚举。尤其是清代,沥滘村共出了三位进士,20多位举人。当时有民谚曰:“九龙出海,六鹤飞归”,是说有九个卫氏弟子去应试,就会有六人折桂而返,诗书教化风气之浓,可见一斑。
    唯其如此,不少文化名人和高官显贵,有感而发,纷纷为大宗祠题匾、撰写族谱序言、墓志铭等。明代大儒湛若水,就曾两度为《卫氏族谱》作序。据说,当时身处高位的湛若水,与将侍郎卫玉溪是好朋友,相识相知之下,他深感这古村积淀的深厚教化之风,欣然提笔为《卫氏族谱》作序。卫玉溪去世后,湛若水最得意的弟子,也曾为玉溪祠题写匾额。
    此外,明代著名文士伦文叙的三儿子伦以铣,曾为卫氏族谱题序。而明代有名的广东右布政使李凤,也曾应邀为沥滘卫氏作《皇明隐君卫公配安人甘氏合葬墓志铭》。

    “燕子斗拱”显珍贵。
    在卫氏大宗祠正门的后方,有一座别具一格的牌坊。和普通牌坊不一样的是,这个牌坊造型独特、精美,上部是燕子斗拱结构,一层上叠着另外一层,层层迭迭,豪华大气。中间的牌匾上横书:“百世周宗”,两侧是两行小字:“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里,这种“燕子斗拱”是规格相当高的一种建筑形式,只有皇亲国戚或皇帝钦点才能采用,否则就是违反礼制。而在卫氏大宗祠里就何以得以建造呢?这仍是个迷。但据祖辈相传,它与卫氏十二世祖卫西樵有关。据说他是明代嘉靖皇帝的外孙婿。原卫西樵祖的祠堂,前面也就是这种燕子斗拱的牌坊,而且是建在仪门位置上。这应是沾了皇亲国戚的边,所以才得以建了。据说,原来卫氏大宗祠里还有一个约1米高的明朝汉白玉观音,是当时下嫁给卫西樵的郡主的嫁妆,可惜建国后不知何故遗失了。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卫氏大宗祠之元宵节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在卫氏大宗祠内,有一件12扇屏风,是乾隆皇帝专门赐予卫氏宗族老人的。屏风为紫檀木所制,清朝乾隆丁卯年(即公元1747年)时,由乾隆钦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丞相的历史名相张廷玉撰文,光禄大夫、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中国古代大书法家汪由敦书写,祝贺沥滘村子里卫氏中100余名年纪65岁以上的老翁寿辰。在大屏风的背面,则镶有一幅绢面通景古画“郭子仪贺寿图”。画中人物多达140多个,亭台楼阁、花鸟鱼虫无一不工。据专家介绍,由皇帝钦命重臣撰文大书法家书写,赐与寻常百姓如此规模与形制的大屏风,在羊城历史上绝无仅有。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祠堂内一些厅堂挂满了卫氏家族的历史和人物介绍,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介绍。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村边有古码头,民国时也是广州与番禺的分界线,今天仍有界碑保存。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元宵节又是敬老节,有近400年历史的卫氏大宗祠筵开360席,为3000多名宗亲们祝寿共庆元宵。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转载]周边漫步-沥滘村卫氏大宗祠(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