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乡拾零

标签:
浙江丽水古堰画乡旅游 |
一江。一堰。一街。还有一树。慵懒中的画乡睡意迷蒙。
一个百分之九十是山地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妩媚无比的名字:丽水。足见其对水的热切渴望,幸运的是它拥有一条瓯江。龙泉的江浙最高峰凤阳山是它的滥觞之地,涓涓细水流经丽水城时早已丰腴绰约,还保留着来自山野的那分清澈和明快。
我们来到了一个叫大港头的地方,从名字可以想象它当年繁华喧嚣的景象。只是随着更快捷的陆路交通兴起,充溢诗意慢节奏的水运无可奈何地沉寂了。曾承载过几多“千帆过尽皆不是”幽怨落寞的瓯江,水流依然平缓江面还是这般宽阔。
码头孤寂地隐藏在一片树荫下,江水单调地拍打着空荡荡的石阶。除了几条虚位以待的游船,寂寞的码头空对着一轮火热的太阳。惊喜地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了一条起伏不定的小船,随意的停泊不经意地散发着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偶有舟楫从江中漂过,船上不是撒网捕鱼的渔夫,也没有漂泊四方的游子,而是满舱毫无诗意的货物。瓯江一路奔流向南,穿过温州城后便扑向东海浩瀚的怀抱。
通济古堰与大港头隔江相望,貌不惊人地蛰伏在瓯江与松荫溪的汇合处。拱形的堰体顽强地抵御着江水强大的压力,迫使它们改变水流的方向,从而营造出一个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千年佳话。堰其实也是一种水坝,只是身材不高较为低调,没有坝那般伟岸张扬。它的功能并不是将水完全拦死,而只是改变水流的方向,著名的还有四川的都江堰。
通济堰让人吃惊的是它的年龄,竟然超过了一千五百多年。这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坝之一,比十六世纪国外最古老的西班牙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邦达尔多拱坝要早出一千多年。始建于南北朝时代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无怨无悔地忠实辛勤工作,而且毫无退役的意思。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事,在水泥还未诞生的古代,先人们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施工方法。江畔的沙滩上炉火熊熊,火红的铁水被灌进堰体的石缝中,以石块筑成的堰体成了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通济堰的上方还出现了一条石函,形成了水上立交桥的奇观。每逢山洪暴发溪水带来大量的泥石会淤塞渠道,而清除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北宋时期丽水人创造性地建造了石函引水桥,实现了渠水溪水上下分流各行其道,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宋朝诗人范成大任职处州知府,曾组织民工对通济堰进行整修,制定了《重修通济堰规》并篆文立碑。对通济堰的养护维修、用水制度、经济负担和管理机构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套独特的堰规直至今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济堰理所当然地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只是它没有养尊处优地被供奉起来,而是一如既往地为下游的农田丰收坚守岗位。
随心所欲地徜徉在临江的古街,躯体与思绪一同信马由缰吧。行人很少很少,因而我们可以从容地东张西望仔细打量这个古老的小镇。街边商铺林立与一般的旅游点没什么不一样,特别之处是街上开了不少的画廊。街边有作画写生的年轻人,引来游客驻足观看。住户突然有一天欣喜地发现自家的门庭出现在画中,显得既熟悉又陌生。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喜欢上了这里的安逸静谧,陆陆续续有人至此写生作画并滞留下来。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了美术创作基地,并形成了小有名气的丽水画派,也有人用法兰西巴比松来形容他们的风格。再后来水到渠成地被冠上了画乡的美名,能成为画乡首先作画的人要比较多形成一定的规模,其次还要有可以入画的景致,显而易见这里都具备了。
几只小鸡如毛茸茸的绒球在滚动,巴掌大的土地也会窜出几枝鲜花或鲜嫩的蔬菜,门前还可以晒上一排绿菜干白萝卜红辣椒什么的。一个小小的院落,一道低矮的石墙竹篱,诗意地爬上了摇曳的牵牛花,引来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四季有花春富贵,一生无事小神仙。”对联虽不甚工整严谨,却也可以表露古街的心态。居民们的生活历来就是这般安逸淡然,他们不习惯过快的节奏,有时候慢并没有什么不好。一名年轻人大约看中了这个院落,因为他停下了脚步拿出了画板。也许他早先已画过了类似的景致,但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因而艺术也就不会重复。
进入大港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树,这才是真正的参天大树。惊鸿一瞥的意外,敬仰之意瞬间而涌。古街口耸立着的古樟是座巍峨的绿色纪念碑,宣示着这个小镇的古老悠长。这是一棵年长的古树,沧桑的年轮通过专家告诉我们,它挺立在这里已经越过千年风霜。更令人称奇的是大树至今仍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在微风中飞舞的树叶发出了孩童般欢快的声响,实在看不出它有丝毫的老迈之气。
古树的身躯是硕大的,大约要七八个壮汉才能合围,也只有如此的身板方能挺立千年而不歪不斜。我们必须要仰视,在它的面前巨人也是渺小的,就连楼房也如同积木玩具一般。大树对于瓯江来说就是一座航标,早先在江上航行的人只要远远看到高耸的树冠,就知道大港头到了,停泊下来喝一口老酒沏一壶新茶,那是一天之中最惬意不过的事了。老人们最喜欢在树下聊天,最老的人在大树面前都是小孩子,所以古树会撑开巨大的绿伞呵护着每一个人,那怕无所事事的你正在发呆。
搞艺术的对古树尤为钟情,摄影师会围着大树转上三五圈,然后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而画画的相对要安静一些,选定了角度后,就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不声不响地在画板上涂抹起来。倘若没有这棵古樟,这个画乡一定逊色不少。而诗人也许会在树荫下沉默良久,突然灵感如电光石火迸溅,于是忘乎所以地开口“啊”了起来。
古堰画乡之行,拾得了些许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