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饮涧古廊桥

标签:
历史廊桥泰顺旅游 |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几千年来一直是人们苦苦寻觅的理想境界。人们试图在陶渊明飘着稻花香的田园诗文中,抚摸梦境般的桃花源。一群躲避战乱疲惫憔悴的人们,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南泰顺,终于停下了漂泊的脚步。他们过着与世隔绝清苦而又散淡的生活,炊烟在溪涧畔袅袅升起,婴儿的啼哭惊破了山村宁静的早晨。陶渊明那恬淡安逸的桃花源,似乎飘洒在这块闭塞的土地上了。
广袤的山地,稀少的人烟,交流是生活的必需,也是精神的渴求。溪涧之上,桥的出现是必然的。而廊桥的出现,则表达了泰顺先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
桥,解决了过河这个根本问题。而加上一条长长的廊棚,给桥注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和精神成分。过往行人在此可以歇脚聊天抽烟喝水,再也不怕风吹雨打了。过路人见到廊桥必定要坐上一会,就连村子附近的村民有事没事每天也要坐坐。廊桥渐渐成了一个公共场所,东家长西家短,风霜雨雪庄稼长势,左邻生儿子右舍闺女要出嫁,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廊桥的人多了,精明的人便把小商店也搬上了桥面,做起买卖来,生意自然不错。虔诚的信徒毕恭毕敬地请上了观世音,过往的行人可以在神龛前焚香祈祷。遇上节日,廊桥又成为戏台,桥两端人山人海。遇到枯水期,连河床上也人满为患,笑声随着溪水穿桥而过。
泗溪,是泰顺一个极平常的山区小镇,这里的姐妹廊桥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溪东桥,经历四五百年的风雨,至今安然无恙。我们从斑驳的绛红色廊棚上,还能依稀领略到它当年的飞扬神采。它把承载人们过河的任务,交给了近在咫尺年轻的水泥桥。作为乡土历史和民俗文化的象征,溪东桥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也接受了我们尊敬和探寻的目光。作为妹妹的北涧桥的年龄要小一些,是清康熙时代建造的。桥边有两棵硕大无朋的老樟树,一棵有六百多年树龄,另一棵还要年长两百多岁。老樟树伸出长长的绿色臂膀,慈祥地呵护着北涧廊桥。桥下的溪流带着它们重叠的倒影,穿过琴键似的丁步桥,缓缓流向远方。
在樟树和廊桥的交汇处,年已八旬的周老先生热情洋溢地向我们介绍着廊桥。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片,在桥边开了一个小店铺。主业是介绍廊桥和泰顺的名人,副业是兼卖书籍图片。外地的游客是这里的常客,听介绍的还有国务院副总理等领导人。老先生教了一辈子的书,早已桃李满天下,如今还经常有导游前来请教廊桥方面的知识,他总是一如既往地诲人不倦。
养在深闺人未识,廊桥属于历史属于泰顺山民。是茅以升这样的科学家,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把泰顺的廊桥,推到了聚光灯下。于是,我们好奇地打量着揣摩着。终于在清明上河图的一座虹桥上找到了它的身影。以梁木穿插别压不用一钉一榫的木拱虹桥,早已销声匿迹难觅芳踪。幸好张择端在那幅长达五百多厘米的长卷中心画上了那座著名的虹桥,使我们可以一睹芳容。泰顺的廊桥还活着,还有几百座古桥横跨在溪涧河汊上。长虹饮涧,新月出云。我们在艳如彩虹的北涧桥上凭栏远眺,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舒缓的节奏,凄婉的爱情,油画般的色彩,如泣似诉的音乐,让我们记住了美国电影《廊桥遗梦》。年轻的心,现在也会来到泰顺的廊桥,寻觅他们想象中的廊桥,想象中的梦境。
廊桥依旧,遗梦何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