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乐山
(2008-12-17 08:52:17)
标签:
旅游 |
川菜的辣是出了名的,而乐山菜则既辣又麻,更有刺激性。听了同行们那极富诱惑力的宣传,虽说没有垂涎三尺,倒也口中生津,跃跃欲试。不过,这个美妙的设想,在路上被无情的汽车颠簸得所剩无几。就连早上从自贡出发时吃下的当地名产--火边子牛肉,也在车窗上"飞流直下三千尺",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大地。朦胧之中,听说已到乐山地界,那就算是给乐山的"见面礼"吧!我在心中慷慨地自言自语。
我们下榻的宾馆,以乐山的古称嘉州命名。餐厅里我那可爱的朋友们,尽管早已满头大汗,张嘴直呵气,可还是不屈不挠地坚持着,颇有风卷残云之势。一则不胜杜康,二则难敌川味,我很有自知之明地收兵回房。轻轻推开窗子,大渡河的涛声毫不客气地挤入房间。探身俯视,只见波涛滚滚,轻舟点点。河水载着我的目光,停滞在远处那翡翠似的凌云山上。隐约之间,可见大佛的头部笼罩在一片薄雾轻烟之中。一提起四川乐山,人们马上就想到了大佛,就如同杭州和西湖一样密不可分。特别是《神秘的大佛》的电影在全国各地上映之后,更是佛名远播。
枕着大渡河睡个午觉,实在是件美事,或许会听到翼王石达开的仰天长叹。若在平日,我会对主人这好意的安排而感激不尽,可今天急于要见大佛的念头,把我多年来雷打不动的午觉,搅得支离破碎。好容易熬到下午,车子终于越过乐山大桥,直驰凌云山。远远就可看到山门伟岸雄峙,上有乐山才子郭沫若所书"凌云山"几个遒劲大字。步入山门,但见绿树葱茏,朱楼画阁。自古以来,凌云山就有"天下山水在蜀,蜀之山水在嘉州,嘉州之山水在凌云"之美誉。
缓步拾级而上,凌云寺雄峙峰顶,寺门上方挂着"凌云禅院"匾额,系苏东坡手迹。著名的千年九曲栈道,就在天王殿前。为了先睹大佛之风采,只得暂且冷落了如来佛祖和四大金刚,我们一行随着游人鱼贯而下。栈道左盘右旋,细若羊肠,身临危岩深渊,耳闻惊涛骇浪,不免使人心虚腿软。遇有游人"逆流"而上,只能侧身而立,"礼让三先",方可免除"交通阻塞"之苦。此栈道为建造佛像初期开凿而成,历尽千年沧桑,不知有多少历代文人骚客在此攀援。"生不愿封万户侯,宜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故乡山水的一片痴情,或许东坡先生就是在此栈道上,面对江水捋须吟就的吧。凌云寺旁现建有载酒亭,近瞰三江,烟波渺渺。远眺峨眉,青山隐隐,是追念这位嘉州诗人的绝妙处所。
栈道沿崖而下,通至大佛脚边。回视仰望,游人莫不赞叹,我在这儿看到了
"伟大"二字。佛像依壁凿岩而成,体型魁伟,比例均称,端庄慈祥,形神兼备。大佛高约70多米,即所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在同伴的帮助下,我努力爬上大佛脚背。只见脚背足有十几步宽,连那脚趾甲上也可站立三四个人。听得旁人议论,大佛为何双足赤裸,大概世界上还没有这么大的鞋子,看来只能委屈这位头号"大人物"了。
佛像脚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相聚,涛声阵阵,激流滚滚。相传海通和尚见夏汛期间,江流汇聚,直捣山岩,常有舟倾楫覆之悲剧,便萌发开凿佛像,以镇风涛之意。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完工于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历时90年,终于凿成世界第一大弥勒佛坐像。据说郡吏曾勒索营造银两,海通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乃从容"自掘其目,捧盘致之"。
为了纪念海通,凌云山顶塑有海通坐像,手捧托盘,盘中装有眼珠,游人常常在此驻足瞻仰。海通塑造了大佛,也塑造了自己,这是他始料未及的。离海通像不远,便是东坡楼,始建于明代。原为明朝阉党魏忠贤生祠,后人却改祀苏轼。这也是始料未及的,人民自有自己的选择。
凌云山上最高的便是灵宝塔了,外形酷似西安小雁塔,为密檐式四方锥体,有13层。据陪同的介绍,内有石阶通至塔顶。可惜的是,现为保护这唐代古迹,已禁止游人入内,只能遗憾而别。
夜已深了,我又轻轻推开窗子,大渡河不见了,只有那永不止息的涛声。我在寻找凌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