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两图是娲皇宫,网上借来,因为俺就不知道站在哪个角度能拍出这么完整的依山而建的娲皇宫图。此二图的构图区别:直构图给人以纵深高远感,横构图给人以平静开阔感)
其实,我们此次邯郸之行的目的地是在网上看到的武安古武当山,可到了表弟家,表弟却说古武当山他们都没去过,不如其附近的京娘湖好看,还有涉县的娲皇宫、八路军129司令部旧址、邯郸近郊的黄粱梦、永年的广府古城都有看头,结果我们就临时改变了计划,想去的地方没去,没想到的地方却都到了。
10月1日吃过早饭,经表弟推荐,我们从邯郸出发,前往邯郸市下辖的涉县游玩。
先说一个开车路上的小插曲。
俺们到了邯郸南环一个岔路口,打听去涉县该哪个路口上高速,第一个开车人说:“直行”,俺们不明白:这是个丫字路口,咋行算直行?又打听第二个开车过来的人,一听说我们去涉县,很热情:“我们也去涉县,跟我们走吧”,就跟着他到了收费站(应该是史村收费站,邯郸西、南环交界处),上路后,开始我们还能跟得上,可钻了两个隧道后,人家开得快,俺们就跟不上了,心想跟不上就跟不上吧,也不能很快了,要知道,自从驾车,俺们这次假日出游可是第一次走高速,安全第一。大不了一路上勤观察路标,到涉县出口下就是了。
现在才知道,青兰高速(青岛—兰州)邯郸市至涉县段全长99公里,由于该路段需要穿越太行山脉,因此共建有特大桥2座,大桥31座,特长隧道3座,桥隧路段占路线总长度的40%。其中共有5处隧道,依次是:鼓山隧道,全长3900米,石泊隧道,605米,672.5米。马鞍山隧道,4370米。井沟岭隧道,3050米。台坡隧道265米,330米,成为河北省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群。鼓山隧道左线长3860米,右线长3905米。这次,我们过足了隧道瘾。
老公过五关(五个隧道)没斩六将,一路上尽最大的能力往前赶,但也早放弃了那无影无踪的领路人。没想到的是当俺们看到涉县出口的路标时,猛然发现那辆冀DYY115的白色轿车正在前面慢慢开,在等我们呢!俺们一阵感动:真是位负责任的好人!还有500米马上就到涉县出口了,我们犯了一个自以为很聪明实则很愚蠢的错误:没跟人家下道!原因是当初看到“涉县出口”的路标时还交替出现了“离娲皇宫还有××公里”的路标,算了算比涉县出口还远那么两三公里的样子,老公想当然地以为前方娲皇宫还有一个单独的出口,就没跟着那好心人下道,继续往前开,开出没多远,俺就发现下一个路标是去某个县,再没有“娲皇宫”的影子,赶紧告诉老公:坏了,咱们走过了,咋办啊?老公一看,前面正好有个“涉县服务区”,赶紧拐进去,问了值班的高速巡逻人员,那人说,你是走过了,给我买盒烟,我把你领回去。老公说,给钱行不?那人说:不行,那样犯错误。老公赶紧跑到休息区超市,花10元买了一盒烟,那人嫌烟便宜,老公又赶紧去超市退了换了盒12元的将军烟。然后那人说跟在我后面开车吧,我们就跟着那巡逻车钻了一个涵洞,跑到路对面去了。那人停下车,交代:按说你们拿的高速卡,是不应该在这个出口下高速的,你们过去,收费员不问,你就什么也不用说,开车走就行;如果收费员问起,你就说我让你们去的,我姓赵。
就这样,我们多花了12元的冤枉钱,多浪费了小半个小时的时间,从高速上下来啦。过后我与老公说,人家那位等咱的开小车的好心人保准得说:那俩笨蛋,领都不跟着,还走错,怨不得我了。呵呵
言归正传,说娲皇宫。
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深处,在茫茫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奇绝山峰唤作“凤凰山”,此峰孤立于群山之间,形似屏风,色如蕴黛,古称“中皇山”。紧贴中皇山悬崖峭壁坐落着一座空中楼阁,山体像屏风一样将其遮挡,祥云朵朵漂浮其间,亦真亦幻、似梦似仙,山脚下更有漳河之水蜿蜒流淌,疑是银河落于九天。如此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就是传说中补天女娲与唐王斗法之处,那绝壁上的空中楼阁便是为祭祀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女娲而建造的宫殿——“娲皇宫”。
娲皇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邯郸城西110公里处涉县城西12公里海拔824米的唐王山(又名凤凰山,汉时称中皇山,明世宗根据历史传说更名为唐王山)山腰,太行山东麓。是神话传说中女娲氏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全国供奉女娲的庙宇很多,娲皇宫是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祀奉女娲的古建筑群,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的佛教、道教二教合一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华夏祖庙”,涉县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景区面积2500亩,现存建筑以北齐和明清时期为主,各组建筑布局均依山就势,匠心独运,其主建筑“娲皇阁”位于峭壁之上,悬空而置,被称为河北省古代建筑十大奇观之一,自古就有“蓬壶仙境”之美誉。
古建筑群由山脚下的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和山腰峭壁上的娲皇宫共四组古建筑组成,其间以十八盘山道连接。娲皇宫为代表性建筑,有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及山门等大小12座建筑。娲皇阁坐北朝南,背靠断壁,是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其建筑在地势利用与设计布局上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堪称中国建筑之一绝。
阁外山崖上,有珍贵的北齐摩崖刻经和石窟。刻经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我国现有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堪称“中华之最”、稀世珍品,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壁经群”。属国家瑰宝,它对研究历史、古代书法及佛教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国内享有盛名,在世界佛教文化史中也极为珍贵,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佛教典籍中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门票60元。
那么,朋友们跟着我这个导游按旅游线路逐一参观娲皇宫景点吧,俺又开始学当导游啰。
一、去娲皇宫、一二九师旧址的将军路,修得很漂亮哟

二、娲皇宫山门牌坊(俺当时忘拍,现网上借来,多谢原作者)

三、娲皇宫全景,注意看,那娲皇宫在半山腰峭壁旁,大山犹如屏风般将其遮挡

四、朝元宫,娲皇宫四大古建群之一,原名大悲准提庵,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3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1938年被侵华日军焚毁,1992年复建。因其为山前首庙,遂名朝元。坐东北、面西南,共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为1392平方米,由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乘殿、水池房和北侧的华陀庙、三宫殿及其遗址等组成,是民间礼佛祈福的场所。“宫”所属应是道教,应以娲皇为主神。进内一看却已是佛教为主,道佛合在一起了,内部一般人员在管理,比较乱。


五、补天广场

六、女娲雕像 手拿五色石,通高9.9米,象征九九归一,至高无上。女娲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专家认为女娲确有其人,是生活在距今六千多年前的一个部落首领,属于仰韶文化,主要活动地域在现今的山西河北一带。

七、青砖垒砌、条石铺就的山路 “之”字形的十八盘石径,因袭民间“十八层天,十八层地”的说法而建,喻攀上十八盘即步入天堂,十八盘尽头即是是娲皇宫的山门。
八、水秀亭 因临近漳北渠水而得名

九、山明亭

十、望漳亭 站在亭内可望见清漳河。漳河是涉县最主要的河流,贯穿县境一百一十多华里,平均年径流量四亿立方米,相传女娲抟土造人用的就是漳河水。

十一、山上回望湖光山色
十二、从山上向下看补天广场
补天广场以不同颜色的花岗岩铺设伏羲的先天八卦图形。中间的是个阴阳太极,外一圈是“春夏秋冬”,然后是“八卦”,最外面一圈是“24节气”,左右两边是“十二生肖”,匠心独特

十三、娲皇宫山门
它坐东面西,三孔砖砌的拱门,中孔大,边孔小,在山门的两边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凤山名隆三岛”,下联是“神仙势压十洲”,横批为:“蓬壶仙境”。“三岛”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赢洲三座海上仙山;“十洲”是道教称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十处名山胜境,分别是祖洲、赢洲、玄洲、炎洲、大洲、九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总之,就是已经进入神山仙境了。山门上面还有四个字“别有洞天”,传说十八盘以下为人间,十八盘以上是天堂



十四、娲皇阁牌坊,这是木牌坊,额上“娲媓古蹟”。其后面是鼓楼,又一检票口

十五、北齐石窟 崖壁现留石窟三处,除娲皇阁底基石窟外,其右侧另有“眼光”、“蚕姑姑”二窟,窟内石像已遭破坏,残缺不齐,惟内壁环刻经文较为完好。
眼光洞和蚕姑洞两处古代石窟,始凿于北齐文宣皇帝高洋时期,为娲皇胜地最早的建筑之一,开凿年代略早于摩崖石刻。眼光洞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面阔
2.6 米,进深 2.35 米,高 4 米,面积 6.11
平方米。洞里祀奉着眼光奶奶,也就是佛教中的菩萨迦叶,她所坐的宝座是束腰莲花座。室内四壁人工打磨得平整光滑,壁刻佛经《十地经》第三至第七地。眼光奶奶是医治眼疾的神圣,她医治民间眼病,施舍神药,有求必应,灵验万方。进得洞来,人们纷纷去摸眼光奶奶的眼睛,据说,患有眼病的人,只要用手摸一下眼光奶奶的眼睛,再摸摸自己的眼眼,眼病就会痊愈。
蚕姑洞凿于北齐天保年间(550 — 559 年),面阔 2.6 米,进深 2.35 米,高 4 米,面积 6.11
平方米。洞里祀奉着蚕姑奶奶,坐在四面精雕群兽图案的湎弥座。她就是佛教中的菩萨安禅。她掌管着天下的养蚕业,每条蚕虫,从幼虫到蚕蛹,直到变蛾、产卵整个过程,都是她细致安排的。窟壁刻佛经《十地经》的结尾部分。


十六、娲皇宫摩崖刻经摩崖刻经始刻于北齐,镌刻在凤凰山腰娲皇宫建筑背后的山崖上,共有6部,总面积为164平方米,计1189行,字数为137400余字。所刻经文内容,均属大乘佛教之经典,由南而北依次是:一、《思益梵天所问经》,二、《十地经》,三、《佛垂般涅槃略说教戒经》,四、《佛说盂兰盆经》,五、《深密解脱经》,六、《妙法莲花经•观世间普门品》,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处北齐佛教刻经,刻经主要为魏碑字体,字迹工整,字体挺拔秀丽,“银钩铁画,天下绝奇”,是北齐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同时也可看出,娲皇古迹始于崇佛刻经,是佛教宝地,而后才立庙拜神,转成道教流派了。这也体现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即崇佛与崇神并举的多种崇拜的宗教观念,所以,从摩崖刻经到娲皇古建也是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一个形象的见证。在我国,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融合,先道而后佛或先道而后佛道相容的例子不少(著名的如衡山南岳庙),先佛而后道的情况据说还真不多见。

十七、娲皇宫以建在山腰石砌平台上的三层楼阁为主体,两侧分列梳妆楼、迎爽楼和南北相对的钟鼓二楼,此外还有六角亭、灵官阁和“娲皇古迹”牌坊等。全部建筑和谐对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为道教宫观。
娲皇阁,坐东面西,为娲皇宫主体建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清朝咸丰年间曾予重修。古有“倚崖凿险,杰构凌虚”之称,它悬空而立,通高23米,为歇山斗拱硫璃瓦顶。该阁建在北齐大石窟的洞顶上,以条石拱券为基,上建三层楼阁,分别名之为清虚阁、造化阁、补天阁。檐下分别施七踩三昂斗拱、三踩单昂斗拱、五踩双昂斗拱,属典型的清式建筑。
底层石窟内有三尺高的神台,慈祥的女娲端坐在神台之上;“清虚阁”内的女娲,盘膝而坐,左手托盘,右手持壶;“造化阁”内的女娲怀抱男婴,笑容可掬;“补天阁”的女娲则站立着,手里拿着补天用的五色石。各层左右前三面均带有走廊,可以登临观望。背倚悬崖,背靠山崖处以9根铁索将楼体后墙与岩间相连,将阁与崖壁所凿八个“拴马鼻”相系,将楼阁缚在绝壁峭崖之上。若游客盈楼,铁索即伸展,绷如弓弦,楼体前倾,因而又被称作“吊庙”、“活楼”,构思奇巧,为建筑史上动静结合的杰作。纵观娲皇阁,嵌于绝壁,雕梁画栋,登楼远眺,太行群山涌翠,漳水如带,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以下两幅是网上搜来的,都怨俺去前没做功课,根本不知道还有铁链子栓楼一说。多谢原摄者!有网真好!



十八、下山路上看群山

十九、下山可坐的滑车、滑道

二十、吕仙祠


二十一、广生宫俗称子孙殿,为神话传说中求子场所。正殿名曰子孙殿,殿内共有九尊神像,中间是广生圣母,左边依次是眼光奶奶、忌风奶奶、保姆、送子爷爷,右边依次为糠疮奶奶、水痘奶奶、奶母、催生奶奶。始建于元末明初,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清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大火,翌年兴工复原。由于宫院地处山脚,与停骖宫一样,依地形而建,独立的四合院由东正殿、南北厢房、西门楼和倒座等组成。


这树枝盘的


二十二、停骖宫,娲皇宫四大古建群之一,亦名歇马殿,为皇帝巡幸及豪门富户进香憩息之所。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为一独立的四合院,由正殿、南北厢房、门楼和倒座组成,是山下供奉女娲的正宫,现辟有“北齐刻经展室”。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娲皇圣母诞辰之日,民间许多至虔至诚的善男信女在此举行众神庆寿之仪。

展厅展品之一


游娲皇宫,从上午10:27,到下午14:32,用了4个多小时,一路游来,连拍照加观赏,老公一旁催促得我非常忙碌,根本没时间感觉累。按游览线路走下来,本来还有补天谷、静泉庵、椅背山一线(应该就是我拍的“十八、下山路上看群山”方向)还可一游,可打听工作人员,说来回还需要4个小时,我们一算,时间来不及了,只得作罢。只是心有不甘啊!因为那一路人少、清净,应该是个远离尘嚣的好去处。可惜可惜!
不过,这也促成了我们去下一个景点——一二九师纪念馆一游,否则,这个地方就去不成了。这正是:有失必有得啊!
其实,女娲造人、补天都只是传说而已,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娲皇宫,修建之初并不是用来奉祀女娲的,而是北齐皇帝高洋为自己修建的憩息行宫。据《涉县志》记载:“北齐文宣帝高洋自邺返太原,常道经山下,起离宫以备巡幸。”,由于群山叠翠,风景秀丽的凤凰山,是高洋皇帝往返北齐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与晋阳(为陪都,今山西太原)的必经之地,加之其生性奢侈,又爱大兴土木,所以就选择凤凰山兴建了离宫。又由于高洋“信释氏,喜刻经像”,喜欢刻经雕像,所以在岩壁上开凿石室,凿刻经文佛像。根据目前山上所留石碑考证,行宫改为娲皇宫当应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据史料记载,初建时的娲皇宫,仅开三石室,雕数尊神像,后经历代修葺、续建,才成为今天的模样。千百年来,娲皇宫历经数代,屡遭焚毁,今日所见,多为明清建筑,而北齐遗迹,仅留石窟与摩崖刻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