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班第一天,俺从今天开始向朋友们汇报假期行程吧。
我发现没车正好,有车就开始不安分,假期如果不开车出去遛两圈,那个失落,那个没劲,就好像吃了多大亏似的,特别是俺老公,俺若不让他出去溜溜车,那俺欠他的就欠大发了,俺那个理亏,怎么讨好都不为过并且都是无法挽回俺的过错的。
罢罢罢,不得己,只得制订了几个假期出游方案,在最早的几个方案中,本没有去邯郸的打算,后来考虑来考虑去方案都被一一否决,临了老公说还是去邯郸他表弟那儿去玩吧。他就与他表弟联系,表弟蛮热情,说假期没事你们来吧,干脆也别在老家住了,晚上直接到邯郸住吧。
俺们脸皮儿挺薄,人家若稍微一犹豫,俺肯定不去。既然他表弟这么热情,俺当然乐意喽,这样,9月30号中午在老公老家过了中秋节,下午就直奔邯郸,晚上下榻他表弟住处。从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开始,以他表弟家为根据地,我俩早出晚归(他表弟负责在家做好后勤),在邯郸周边玩了3天,发现邯郸可玩的地方还真不少。
顺便说说,高速并不像央视说的那么拥挤,俺们这几天都是在青兰高速上活动,基本都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有时居然前后都看不见车,感觉还挺寂寞的。
开博客,俺是邯郸学步级的;学摄影,也是邯郸学步级的;自驾游,还是邯郸学步级的;那么,到了邯郸,当然要好好学步喽,所以,就来个邯郸学步系列吧,只是不知学得像不像呢。不过别管怎样,总能说明俺虚心好学不是?
邯郸是个典故很多的地方,也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首都。我们熟悉的成语故事“胡服骑射”、“负荆请罪”、“邯郸学步”、“黄粱美梦”、“毛遂自荐”等等就出自这里。
既然到了邯郸,那就先从邯郸市内说起。2号上午,我俩在市内转了转,去了丛台公园,看了学步桥、回车巷。
【丛台公园】丛台公园位于市中心,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公园内的丛台,全称“武灵丛台”。相传它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故称武灵丛台。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公园以丛台为中心扩建的大型园林中建筑了亭、台、楼、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让公园充满了绿色。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丛台公园内的从台公湖,游客可以在湖中泛舟,垂钓,让人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从而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据传当时丛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精雅而名扬列国。
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第一层南北各开一门,南门高阶上有一碑,为郭沫若于1961年游丛台时所写的七律。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古体大字。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碑。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O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
台的最上一层有一亭一拱门,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据胜亭圆拱门门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丛台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改建,已经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几次大的维修,古老丛台的气势更加雄伟,建筑愈臻精美,犹如一个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耸立在邯郸市中心,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古丛台加七贤祠两处门票仅5元,且进公园不要票(当时进了公园俺们还傻乎乎地问游人:这公园要票不?呵呵),相比时下旅游景点门票动则百元左右的价格,邯郸市真是位实诚的好同志,值得表扬。
一、从台东看丛台(亭子为据胜亭)

二、从台东北角看丛台

三、丛台的院落。院内坐北朝南的五间北屋叫“武灵馆”,内有赵武灵王的雕像及事迹介绍;西屋为“如意轩”,院中间有“回澜亭”,为1931年增设。(此片为网搜来的,当时俺忘拍了,多谢原作者!)
四、赵武灵王雕像

五、回澜亭

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图

七、从丛台二层南段明代城墙残段看据胜亭及“武灵丛台”

八、从丛台西南角看丛台全貌(此片为网搜来的,当时俺忘拍了,多谢原作者!)

九、丛台公湖


十、丛台北面的七贤祠、邯郸碑林


十一、内有燕赵名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的塑像。


十二、薄一波题“邯郸碑林”

十三、邯郸碑林



十四、何弘敬墓志铭:何弘敬,安徽庐江人,唐朝末年魏博节度使。墓志发展到唐朝,已非常成熟,内容主要是记述死者世系和生平事迹,此志为我国最大的唐代墓志铭,盝顶式志盖,顶面边长96厘米-100厘米,底边长188厘米-196厘米,厚88厘米。正方形志石,边长195厘米,厚53厘米。1973年出土于邯郸大名县万堤农场,1993年经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别小看了魏博节度使,当时管辖着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位于今河北大名一代,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连朝廷都要笼络他呢。

【回车巷】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市区城内中街(串城街)南段,全长约75米,宽1.8米,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此巷东口墙壁上镶有明万历十二年所立石碑,上刻“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后被毁。1981年重新维修,并建石柱碑亭,碑亭高4.4米,宽2.3米,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负荆请罪,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
串城街是明清时期邯郸县城的中心大道,两侧建筑虽然陈旧,却聚集了回车巷、慈禧行宫、王琴堂故居、邯山书院、学步桥等众多历史古迹、遗址,是邯郸文化的集大成之地。
顺便说一句:邯郸市民真不错啊,俺们找回车巷的地点,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说与我们同路,一路带领我们,中间她买馒头时,指给我们具体位置,我们继续向前走,一会儿大姐气喘吁吁撵上我们,一直送到,好热心、好负责哦,有蔺相如的古风。



其实就这么一个小巷子,巷口有一纪念碑而已(由于到了中午,老公老催,没去巷子里面看,现在网上看别人介绍,巷子里还有一院落介绍这一典故)

【学步桥】邯郸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邯郸城内北关,南北横跨沁河之上,贯通古城南北,也称"北关桥"。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45年(1617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只是这拱券型石桥早已作古,现在横亘在沁河上的,是解放后重新修建,最近几年又改建的。桥身长32米,面宽9米,高8米,两旁各有19块拦板和18根望柱,拦板上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如胡服骑射、指鹿为马、黄粱美梦等等,望柱上雕刻有狮子、猴子等动物。桥下设有三个大桥孔,桥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的规模虽不大,但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民族桥梁建筑的艺术风格,但据当地老人讲,他们小时候那座石桥是很精致的,现在这桥,仅仅是外形有些象,而神韵简直无法相比。也是哈,一个青年再怎么塑造,都不可能有年长者的沧桑积淀;一个痞子再怎么包装,都不会有贵族的优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眼神。
学步桥广场总面积为20000平方米,以邯郸历史文化为主线,根据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民间传说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利用古桥、河流、仿古建筑、雕塑、石刻、植物等,巧妙地将古赵文化与自然园林有机结合起来,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园林文化景观。广场北岸有6个记事花坛记载着历史上在邯郸建都的6个朝代,南北两侧的河堤上,是以成语为主要氛围的景观游园广场。绿化带边的围栏被做成了一个个矮圆柱,每个柱头上刻着一副体现邯郸古代历史遗迹的图像,体现了中国北方燕赵文化豪迈粗犷和悲壮的底蕴。比如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响堂石窟”、体现邺城三台的“铜雀春深”,还有“兰陵阵曲”、“二祖悟禅”、“太极中兴”、“王朗遗迹”等等。
学步桥广场里散布着“东施效颦”、“曹冲称象”、“前倨后恭”、“鹬蚌相争”等各种成语塑像。最具特色的当数一块镌刻着各地书法家书写的发生在邯郸的成语典故的巨石,石头上的成语几乎完整地描绘出了邯郸的古代历史,涵盖了古代邯郸的很多寓言、轶事,邯郸不愧为闻名中国的成语典故之乡。可惜,这块石头俺没看到。
广场里立有寿陵少年邯郸学步雕像。《庄子·秋水篇》记载:战国时,燕国寿陵少年闻邯郸人步伐优美,不远千里来邯郸学步,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绿化带边的围栏被做成了一个个矮圆柱,每个柱头顶都是平面,上面刻着一副体现邯郸古代历史遗迹的图像,比如北齐石窟艺术的代表“响堂石窟”、体现邺城三台的“铜雀春深”,还有“兰陵阵曲”、“二祖悟禅”、“太极中兴”、“王朗遗迹”等等。看到没,矮圆柱就在下图的右边

学步桥

成语雕像:鹬蚌相争
成语石(此石位于河北面桥西,第一张图片取自博友鄂虎的博文,第二张取自网络。多谢原摄者!)


学步桥广场的邯郸学步雕像
看看俺学的像不?这个姿势不好拿呢,不信您试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