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2018-03-19 05:16:47)
标签:

转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上海博物馆钱币收藏的数量和质量在中国钱币界享有声誉。中国历代钱币馆以此为基础,在730平方米展馆中,通过近7000件文物,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在浅灰色的基本色调的衬托下,这些古代钱币更凸显它的悠远古朴、千姿百态。[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历代钱币馆展厅面积730平方米,通过近7000件文物,集中展现了中国货币发生、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概貌。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原始货币
天然贝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作为实物货币使用,商和西周时期继续行用。同时,以青铜为主的金属称量货币开始出现。 
周王室铸币
中国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渊源于青铜生产工具的铸币,其形式为空首布。流通于王畿之地的平肩和斜肩的弧足空首布一直沿用至战国。战国中期以后,周王室曾铸行方足布。
 春秋战国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铸币有晋国的耸肩尖足空首布;韩国的空首布、异形布、方足布和圜錢;魏国的方足布、圜钱和直刀币;赵国的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直刀和圜钱,及仿铸燕国刀币;燕国的刀币,如针首刀、尖首刀、燕刀,以及方足布和方孔圆钱;齐国的大型厚重的刀币;楚国则黄金货币和铜铸币兼用。黄金货币称"金钣"或"金版",是一种称量货币。铜铸币有蚁鼻钱和新布两种。秦国主要行用半两钱。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平肩弧足空首布。春秋  

此币应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周王畿铸币。形体明显小于周王畿早、中期所铸的大型空首布,币面质薄粗糙,属中型空首布,流通于周、郑、卫、宋等地,币面铭有五字,是先秦货币空首布系列的珍稀品种。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布币。战国  
布币是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广泛流通于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的铸币;北方燕国后期亦铸窄小布币。特点为平首、平肩、方足、方裆,首部仅一道直纹。青铜质,硬绿锈块,币身浅薄硬挺,浇口居币首端,展现布币铸造特征。由于入土已千年以上,币身菲薄易碎。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耸肩尖足空首布。春秋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买更贵重的东西,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这种铜币由农具演变而成,首空可以纳柄,称为“空首布”,因其形状像铲,又称“铲布”。春秋时期的空首布,基本上是周王室及郑、晋、卫、宋等国的铸币,形制可分为耸肩尖足布、平肩弧足布与斜肩弧足布三种,且大小不等。
耸肩尖足空首布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下端尖锐,头部有空腔,长銎,銎有穿孔,背部有三条竖纹,体形薄而博大。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齐大刀。战国  
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纹饰。齐刀背面文字纪数字的不多,绝大部分纪一个文字或纪两个文字,且都有三条横纹装饰。
大化刀,亦被称为“三字刀”,是田齐建国以后通用的法币,有纪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类似吉语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时间很久,区域也极广,为齐刀中最多的一种,且无减重现象,是最稳定的货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铸行郡国五铢,五铢钱制逐步建立。但东汉后,各种劣钱出现,五铢钱制遂遭严重破坏。西汉末年,王莽托古改制,自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因等级庞杂,行用不便而告失败。但王莽货币以文字隽秀、铸造精良而著称于世。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马蹄金。汉   西汉

      金质     直径5.6厘米     高2.8厘米    重269.5克

      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 在使用过程中需称量,为称量货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三国两晋南北朝钱币
曹魏立国,一度使用布帛,后又恢复铸行五铢钱。蜀、吴二国实行大钱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两晋时期基本上使用旧钱,五铢钱依然是这一时期流通货币的主流,但被严重异化,各种劣质钱繁多。南北朝则出现了与铢两钱币不同的钱币名称。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唐初一度沿用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标志着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

开元通宝。唐  
唐初沿用隋五铢,五铢钱在隋以前已流通了七百多年,其间历经盛衰,大小轻重已无统一标准,即使隋五铢也有大小多种样式,至隋末战乱,社会上薄小劣钱大量出现。再加上前代周、齐、梁旧钱的流通,则通货之状况极度混乱。唐建国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于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着手整顿货币,颁诏废五铢钱,改铸统一的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这是自秦汉以来我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开元通宝,钱文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文字庄重、隽秀、挺拔,时称其工。其字在篆隶之间,其钱文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通谓之开通元宝钱。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沿袭近1300年。
开元通宝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光背;第二类是背面铸有月纹,形似指甲痕;第三类是会昌开元,背面都有文字,铸于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铸造和流通混乱,铅、锡等劣钱充斥市场。南唐创造的"对钱"之制,为宋所仿效。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两宋基本上每一个年号都铸有钱币,分小平、折二及当十几等钱制,并大量铸造对钱。铁钱在宋代与铜钱并用,南宋嘉定年间达到高峰。南宋纸币曾因大量发行而贬值,后浙江临安等地官府发行铜或铅铸钱牌,作为权钞钱。同时代的辽、金、西夏钱币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并铸行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方孔圆钱。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贞祐宝券”钞版。金  
金代于1115年建国,“贞祐宝券”是金代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发行的纸币,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金初期使用了辽、宋旧钱,贞元二年(1154年)发行纸币“交钞”,三年后才开始铸造铜钱。先纸币后铜钱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特例。交钞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其目的是吸引宋钱并阻断铜钱南流。这种交钞的实物尚未有发现,而在金代却系统发行,并于1207年颁布“钞法条约”,专门约制规范交钞。然而随时间推移,战争爆发,交钞迅速贬值,几乎不能用于交易,甚至千贯面额交钞也等同废纸。于是贞佑三年为挽救交钞,金政府改发“贞佑宝券”,由于当局滥发纸币,却在一年内一贯宝券贬至铜钱几文。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元代铜钱分汉文钱和蒙文钱两种,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和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曾两次大规模铸钱。明初铜钱铸造实行五等钱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和折十,并在各地设铸钱局,为后朝所循。纸币是明前期的主要货币。白银在明中叶以后上升为主要通货,并被铸成银锭。白银也是清代的重要通货,被称"银两"。光绪十年(公元1844年),吉林首先机铸银元。以后各省竞相仿铸,与银两并行。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明清钱币。鸦片战争以后,外国金融势力开始进入中国。1845年起,外国在华设立的丽如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等相继发行纸币。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中叶起,外国银元不断流入中国,并在市场上流通。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大明通行宝钞一贯。明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他早在建立明朝以前,就开始发行铜币,曾设宝源局和货泉局,铸行“大中通宝”铜钱。洪武建元后,又颁行“洪武通宝”铜钱。明初铜源十分紧张,政府在民间搜括铜器,仍不敷使用,而商人们仍习惯于元朝的纸币,认为铜钱有诸多不便,于是,朱元璋决定恢复用钞。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设立宝钞提举司,第二年三月,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体沿袭元钞的形制,分为六等,即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与铜钱混合流通。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造十文至五十文小钞。严格禁止使用金银和实物作货币,商税按比例兼用钱钞。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有人曾建议在宝钞上改用成祖年号“永乐”,成祖命仍遵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法式,此后明朝历代皇帝发行的宝钞都沿用洪武年号,并且最大面额始终为一贯。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大清金币。光绪丙午年  
十九世纪中叶后,全球各主要国家竞相采用金本位制,导致金贵银贬,使银两本位的中国在国际汇兑上亏损巨大,逐渐兴起改革币制之声,但清政府并不积极。至甲午战败和庚子之变后,因赔款以黄金为计算标准,金银兑价不利造成偿还时所谓的“镑亏”倍增,朝野急谋对策,于是有彷效欧美从速实施金本位之议。
1903年4月 (光绪二十九年三月),清政府于下旨“于京师设立铸造银钱总厂”,随即以机器运转需考虑取水运煤之便改设天津。1905年8月,财政处奏报天津厂于6月开机先行试造铜币。次年(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试铸“大清金币” ,币面加注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隔年再铸岁次丁未(1907年)的金币。
该金币为光绪丙午年金币,正背两面分别铸铭文及图案。正面铸有双线外郭,内圈有联珠纹。顶边铸右读楷体“光绪丙午年造”六字,底边右读为“库平一两”。珠圈内部直读楷体“大清金币”字样。币背铸有正面五爪金蟠龙一条,祥瑞云朵围绕周围。大清金币的造型已接近新式钱币,但是币面上的铭铸仍说明没有完全脱离“秤量货币”体系。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咸丰元宝(雕母)。清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展迅猛,并在江苏南京建都,此时清政府赖以铸钱之用的滇铜(云南省出产的铜料),因道路阻断而无法运进北京。一方面是镇压起义急需大量的军饷开销,一方面是铸钱的原材料告缺,给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最终迫使清政府自咸丰三年开始发行纸币和改铸大钱来弥补财政亏空。咸丰朝宝泉局所铸钱咸丰元宝有“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五种面值。当时采用了铜铁并铸的形式。
而雕母的制作非常精良,质地选用上等铜料。雕母的钱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地章光洁,全身无铸造痕迹。穿孔大都是雕凿之后再锉光而成。雕母在铸钱过程中起规定钱式的作用,并在翻铸母钱时用于印模。雕母钱比同版流通的钱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大清宝钞百千文。清咸丰7年   纸质。清咸丰七年,为收回泛滥的大面值铜钱,清政府发行大清宝钞,面额以百千文为最大,存世也最少。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袁世凯像洪宪飞龙 民国    金币    重 7.6克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徐世昌像仁寿同登一元

http://www.shanghaimuseum.net/resource/picture/xx/201204/20120420020603759.jpg

 

                      民国      金质    重 37.2克 


徐世昌像仁寿同登一元   民国      金质    重 37.2克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袁世凯像洪宪飞龙十元  民国    金币    重 7.6克
[转载]上海博物馆之历代钱币
丝绸之路上的古国货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自公元前二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和贸易活动的开展,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的古国货币大量流入,并在部分地区使用。钱币馆内还辟有杜维善、谭端言伉俪捐赠的丝绸之路中亚古币专室。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