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手工捻线
(2017-04-01 06:38:47)
标签:
转载 |
没有机械以前,多少年我们的老一代人都是用手手工制作线,我们叫捻线。用来缝制衣服,捺制鞋底,或者困扎其它的东西。直到1980年以后,我们农村还有自己捻线的呢。
捻线,捻,用手搓揉的动作,基本上是用大拇指和食指两根指头互相搁拧,使线轴快速的旋转起来。
捻线的动力设备,是一种极为简陋、简单的工具,用一根竹筷子,也可以是用竹子或是其他木料制作成筷子大小的长棒,当作杠杆使用,就是线轴;在筷子最下端安装一个制钱,当作增加旋转力度的工具,叫坠子。有时没有制钱,有些娘们就随手用红芋或者辣萝卜用石刀削削,按在筷子的底部当坠子。这就构成了最初的捻线的工具,叫线坠。
捻线时,先拿一团棉花两手相互揉搓,在这团棉花里揉出一根细细的长线,长度至少要有筷子的两倍左右。一头栓在那根制钱的最下端,然后把线顺着筷子,顺时针缠绕在距离筷子顶端两厘米处,系上活结。左手拿着棉花团,右手捻动筷子顺时针转动,一点一点的放下棉花,那棉花会随着转动的筷子逐渐地收紧成细线。左手举到人脸的高度,随着线的漫漫加长,线坠快接触到地面了,停止捻线,把已捻好的线缠绕在线坠的最下端的制钱上面的线轴上,然后开始新一轮捻线。等到线轴上面的线团缠绕的够大,漫漫的把线从线坠上卸下来再重新绕成另一个团。接着再捻新的线团。
这样制作的细线力度不好,不结实,不能使用,要使用,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
要使用一种比较大的动力设备,叫麻拨子。
麻拨子:
“麻”是麻骨,是猪的脚二骨做成的。我们现在吃大桌都有一道菜叫“猪肘子”,我们吃剩下的那根比较大的骨头,就是以前用来制作麻拨子的骨头。这猪的“脚二骨”为何叫麻骨呢?我们自己可以试试自己的手关节或者是腿关节的肘部分,轻轻的敲打一下,会感到手臂发麻,我们有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的肘部分,会感到犹如触电一样的酥麻感觉。这就是“麻骨”。
“拨子”,就是在工作时,人们要用手拨动这种工具,使之转动起来。
做这种工具时,先在麻骨的中间钻一个眼,选择竹子的一根粗壮的枝干的底部截下20厘米长度,留下一个勾勾,把这支干倒安装在麻骨的眼上,整个麻拨子就做成了。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自己要使用的线的粗细,最细的就是两股捻的线并列一起,粗的可以是三股以上几股一起,并上每股的线头,在麻拨子上缠绕一圈拴紧,然后顺时针缠绕在竹干上,最上端挂在那个预留的勾勾上,顺时针拨动麻骨,使之快速的转动起来,使几股线并在一起越缠越紧,逐渐缠绕成线。过程如同捻动线轴,这里是用手拨动麻拨子,做好做成线团。这样做出来的线就非常结实,可以缝制衣服和纳鞋底了。
1980年以前,在环城南路的河边,每天都有工人在路上用一种机械缠绕大绳,也是麻拨子这种道理。那绳很长,从现在的市公安局南面的那个桥向东,一直到小商品市场南面的那个桥,做绳子的工人,两头跑来跑去,很是令人羡慕啊。几个人在一头拨动那个如同船舵一样大的大圆盘转动,一个妇女操作中间那个梭,慢慢地引导梭,梭的后面就变成了绳子。
古老的工具,古老的歌。演绎人类几千年的超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