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大多都晓得梅兰芳丶尚小云丶程砚秋丶荀慧生先生是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但要说起四大名旦是从哪年开始形成的,恐怕会有不少朋友们答不上来。下面就且听我们给这些朋友们介绍一下: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丶程砚秋丶尚小云丶荀慧生先生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1931年上海《戏剧月刊》又发起征文评论梅丶尚丶程丶荀四大名旦,梅兰芳先生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先生获540分,尚小云先生获505分、,荀慧生先生获530分。1932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了“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首先让梅丶尚丶荀丶程依次唱前四句,最后四人在合唱。他们这次珠联壁合的合作演唱,才使“四大名旦”之称正式得到社会的公认。


听了我们的介绍,朋友可能还会问“四大名旦”的称谓究竟是谁提出的,这问题比较容易好解答:这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的。那沙大风又是何许人也呢?经查有关资料获悉:沙大风,字游天,号挽谭佘室,沙氏乐府。二十年代,在《北洋画报》办‘戏剧专刊’。二十年代末入《商报》。1930年春创办《天风报》。沙氏热爱京剧,举办过“四大名旦”选举活动。与荀慧生先生友善。他创办《天风报》曾得到荀的资助。他是三十年代天津文化界的知名人物。下面我们给朋友们介绍一下四大名旦的具体情况,首先介绍梅兰芳大师(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先生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先玍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大师(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先生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尚小云大师(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荀慧生大师(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对四大名旦这一名词的解释就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位京剧男旦角的合称。(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四位大师他们都有各自的代表作,如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是:《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抗金兵》、《宇宙锋》、《游园惊梦》、《洛神》;程砚秋先生代表作是:《锁麟囊》《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尚晓云先生的代表作是:《出塞》、《思凡》、《水斗》、《闹学》、《游园》、《风筝误》;荀慧生先生的代表作是:《红娘》、《花田错》、《拾玉镯》,这四位大师的唱腔必须要自己多听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最好分辨的应当是程派,尤其是他的《锁麟囊》那真是令人百听不厌。综上所述,朋友们会清楚地体会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先生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优秀艺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也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下面就请朋友们看一下广大观众是如何评价他们的: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尚小云先玍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程砚秋先玍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而荀慧生先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写到这里,我们必须给朋友们介绍一个人,他可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当初四大名旦都曾拜在他的门下受业,这个人就是著名表演艺朮家丶戏曲教育家王瑶卿老先生。王瑶卿先生祖籍江苏清江,1881年(清光绪七年)农历八月初七出生于北京,他不仅青衣、刀马旦兼演,而且文武昆乱不挡,艺术上博大精深,他所创造的"王派",是京剧旦角艺术的基本流派。是他首先突破了京剧界多年来的陈规旧念,把青衣、花旦、刀马旦的唱、念、做、打、舞的特点融汇起来,创出"花衫"这一行当,给京剧中的旦角开辟了广阔的新道路,同时也促进了旦角与生角并驾齐驱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王瑶卿先生在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担任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为京剧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他还打破不收女弟子的陈规。在京剧史上,生旦并驾齐驱,是从王瑶卿先玍始;旦行独立门户、自成一派他是首创;旦角挂头牌他是第一位;旦角唱大轴他是第一人。王瑶卿先生对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发音、表演、特长的不同而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之成其为代表剧目。就是"一花(筱翠花)一草(芙蓉草)"、四小名旦中的一文(张君秋)一武(宋德珠),能得到剧坛内外一致赞誉,也同样是受到王瑶卿精心培育、因材施教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先生接任了"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新的戏曲教育事业。从招生、考试、授课、演出、把场到戏改、编审剧本等一系列活动,都事必亲躬、不遗余力地洒着他的辛勤汗水,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1954年,王瑶卿先玍因患脑溢血症病逝。文化部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安葬于青龙桥青山公墓。他的一生,对京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王瑶卿先生众多的弟子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拜王瑶卿先生时,都已较有名气,因为王博学多能、改革出新、传艺有术。梅先生与王先生祖上是世交,两人亲情、友情兼具,梅先生对王先生十分钦佩尊重,王先生对梅先生也时时处处关切。王先生教过梅先生许多戏,如果说"花衫"是王先生首创,梅先生则是最先、最优秀的实践者。梅先生排的新戏,如《西施》、《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等大部分是经过王先生参与创作、设计、排演或创腔的。程先生早年嗓音不太好,王先生认为一般青衣唱腔程嗓子吃不消,后来王先生把《骂殿》、《玉堂春》、《三击掌》等戏的唱腔从头到尾都改为适合程嗓音的曲调,形成了后来戏迷们最喜爱的委婉缠绵、凄怆动听的"程腔"。经典名剧《锁麟囊》的唱腔也是王先生和程先生花了40天时间反复推敲而成。荀慧生先生原为梆子花旦,后改演京剧,王先生就把自己的看家戏都授予荀先生,把革新了的花衫唱腔及表演也传给荀,并帮荀先生设计了适合于他的低回婉转、圆润柔媚、美妙动听的一段段"四平调"、"南梆子"、"二黄快三眼",所以人云荀慧生先生的花旦戏"得瑶卿之神髓"。尚小云先生嗓音高亢,但原先吐字太死,王瑶卿先生则在他高亢的基础上,帮他调整得字正腔圆、节奏鲜明,为他演唱艺术打下基础,形成了尚先生后来独特的风格。尚小云先生初次挑班,王瑶卿先生亲自为之把场,并让尚先生演出名剧《乾坤福寿镜》,此剧原为王瑶卿先生的拿手戏,而这次王先生则改扮丫环,为尚先玍助演,此次演出轰动申江,也为尚小云先生创立尚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附王瑶卿的弟子传人
(1)王瑶卿门徒极众,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先生之外,在王门女弟子中,年龄最大的是新艳秋(原名王兰芳,字玉华),在王门"玉"字辈女弟子年龄最大的是王玉蓉(原名王佩芬)。王瑶卿的最小弟子是谢锐青。
(2)程玉菁、冯玉铮(冯子和之子)、罗玉苹(女)、于玉蘅、范玉秋(女)、牟玉秀、张玉英(女、非中华戏校之人)等。李艳香、李吟香、李沁香;马艳芬和马艳云;章遏云、章逸云;张云燕、张贯珠、张婉云、张曼君、赵金蓉、赵岫云、杜丽云、杜近芳、华慧麟、李慧琴、海艳琴、雪艳琴(黄咏霓)、邓德芹、王芸芳、王兰芳、梁小鸾、冯金芙、金碧艳、云燕铭、毛剑秋、毛剑佩、谢虹雯、绿染香(本姓杨)、小王玉蓉(王玉蓉之女)、杨德华等(以上女)。黄玉麟(绿牡丹)、李香匀、周承冶、郭效卿、宋德珠、吴绛秋、戴衍万、林秋雯、高华、李凌枫(李缉之)和张君秋师徒等人亦从王授业。
(3)晚辈请教的还有徐碧云、赵桐珊(芙蓉草)、朱琴心、王吟秋等人。另外票界的南铁生、章小山、苏效宇是属半师半友聆教者。
注:王派艺术流传的特点是,虽然门人遍及全国,甚至再传、三传,却并不以具体的唱、念、做、打的摹仿相似为标志,而是在演员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之上分别体现其影响,于表面则无迹可寻。继承王瑶卿艺术最全面的是赵桐珊、刘秀荣,嗣子幼卿、女铁瑛,皆能继承王派艺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