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量与境界
(2010-03-25 08:42:05)
标签:
宗教真修者争斗心上师阿罗汉 |
分类: 佛法 |
就修行来说,你有多大的证量,就有多高的境界,而证量来自于实修,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其实修行最讲实修,也就是实践,一切都得在实践中检验你是否放下了自我,达到无执无我的境界,所以你看再多的经书也无用,修行讲的是身体力行,闻法真信,信持即实修,时时观止即戒去贪执(妄念),以此成就。在修行中,有两种歪曲佛经佛的现象,一种是没有见性,不理解佛经道经及上师讲的法,要麽篡改其意,妄解揣测原意,随意在网上发文(包括转没见性的修行者的文)说这个经是啥意思,修的标准和怎麽修等等,发表理论上的看法结论;或否定,认为是假的。二是引用佛及修行有成者的话,但自己不理解其意,因为没见性没修到这种境界,学圣者说即是妄言大话。这两种情形都是犯了口戒,已造业,而以乱解经或攻击上师为造业最大,因为误导众生,干扰佛道神来渡人。一个人想修得好,要诚实心善无争斗心,很多修者因为不诚妄言说大话,没有老老实实观照自心去执,我执重,即我慢,执于原有的观念境界,就不是真修者,无论是修到罗汉菩萨还是持中观见的十地菩萨,都有待于提高,对于修到无修境界即大圆满境界的人来说,能从一个修行人的话中看出其人的证量即境界,而没见性的人总是执于文字执于相,妄想佛和佛经,正如藏传佛教中讲,要以上师讲的法为教悔,以上师的‘过患’为教示,去执无我,对于种种不正见,上师会讲法驳斥,引导修行人要正思入正道。在《圆觉经》中讲到: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一个外显谦虚的人不是佛,一个不声不响的人也不是佛,以声色是不能见如来的。而今,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传法,不求名不求利,就是这样还有人攻击我,人的争斗心妒嫉心贡高我慢种种表现都出来了,还有的看我讲的法提高后还想对我如何如何,哪有善,连做人的根本都没有你还修什麽。一个认我为师按我讲的法去修的人,能叫我一声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其人的心已出离了,而贪恋世间的人敢这麽说和做吗?能把我讲的法传给别人,不管有没有人学,其人已是慈悲,是真无我,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成就吗?在博客和一些修行的论坛中,修到罗汉境界的难以理解我讲的大乘法,认为我是在吹,在骗人,在《法华经》中有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众离席,佛在经中已讲,只有菩萨众能信,余者难信此大乘法,因为没有那麽大的证量,心没那麽大,智慧没那麽大,理解不了,而真修者不带我执者会深思。阿罗汉执于我执者,非阿罗汉,即非修行人,执于菩萨的见地非菩萨,即非修行人,修行人是行空之人,否则非修行人,也可称为非僧人,非道人,非基督徒,非君子等,何谓小人,小我之人。不同的证量决定了各自的境界,可是修行就是一个不断否定小我到大我的一个过程,要不断地提高自我升华,否则有执住相,即心有喜好,分别。在法中我一再讲到缘份,讲到如何观心提高,法理是越讲越明,能不能修就看自己的了。一个理性务实的人能修,很多人不能修成是因为对自己的心不诚实,以假为真,自欺欺人,误己误人,包括那些有名的法师或活佛。还有的人用禅定来看我,没见性的人是不会识我的,当你有颗佛心才会大概认得我,随着一个人的证量扩大,其人在禅定中会看到更深层的东西,而这都取决于一个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