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超: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

标签:
网络文化cyberculture文化奇观spectacle水军粉丝文化杂谈 |
(载《人民日报》2012年2月7日“新兴媒体”版)
http://s9/middle/597b397f4b856ab6610c8&690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于其旺盛的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由于网络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的特性,以及博客、微博等的“自媒体”属性,使其在内容的真实性、教育性方面无法与传统媒体比肩。但是,“公民推客”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可使网络努力呈现真实的事件与舆情;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网民通过上载、分享健康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效率,使得“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但是,由于“扭曲传播”现象的存在,难免会使网络空间滋生乱象:“水军”、“推手”操纵舆论,骇客、病毒无孔不入,“推手造星”泛滥成灾,违法、不良信息屡禁不绝,从而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网络公民”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因此,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网络管理贵在科学决策、艺术疏导。把握管理艺术,寻求善治之策,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崭新的“粉丝文化”。曾几何时,“粉丝”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一跃成为网上最受关注的“文化奇观”。“粉丝”不仅是明星的拥趸,也是明星的社会符号。以往网络事件中的一些“粉丝”,往往画地为牢、互相攻击,常让口水淹没了真相。须知“粉丝”与明星的关系恰如水之于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构建崭新的“粉丝文化”:不是唯我独尊、党同伐异;而是诉诸理性,彼此包容,尊重对方的表达权、质疑权和批评权。
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影响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文化构建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只有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让真诚与理性为伴,让民意健康生长。
http://s14/middle/597b397f4b856a3318ecd&690
加长版:
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
对中国大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答曰:网络文化。
对当前文化生态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文化?答曰:网络文化。
从“新媒体”到“新新媒体”;从BBS到微博;从Web1.0到Web2.0;从“网络是电脑”到“网络是分享”;从“点对点”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从大型计算机、“客户-服务端”再到云计算;……从互联网以降,网络文化在形态、平台、技术、传播方式等方面不断革新,令人目不暇给。独特、开放、共享的网络文化,在促进民主、张扬人民的表达权等方面贡献甚巨。西方学术界借用“第五等级”一词,指称互联网及其用户的影响,用以区别被称为“第四等级”的传统媒体。
由于网络复制和呈现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其文化形态呈现出一定的多元性、可塑性以及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共融性。研究网络文化、把握其性状、走向,造就更为健康的网络文化,乃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健康的网络文化有赖于健康的传播内容。毋庸置疑,在“关系为王”日益凸显的SNS(社交网站)时代,“内容为王”仍然是网络传播的主旋律——网络能否“为王”并一领媒体风骚,不仅取决其人气、独特的传播方式和弥漫的民主、自由气息,更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而在Web2.0时代,网民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集于一身,第一次拥有了受众对媒介内容的发布权。诚然,由于即时发布、碎片化传播、把关弱化等网络特性,很难要求网络信息像传统媒体那样字斟句酌;属于“草根媒体”、“自媒体”的博客、微博等“新新媒体”,不以宣传、教化为传播目的,也不宜用主流媒体的标准去衡量。但是,网络通过不断的互动与刷新,则可努力呈现真实的舆情、世相;“公民推客”通过对公平、正义的追捧,则可使网络文化驶入健康轨道;网民通过提高媒介素养,对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抵制,有利于保持网络文化的正气;通过上载、分享健康的信息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则有助于维护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品质。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创新的管理文化。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和“地球村”的沟通效率,而且在于它使“网络民意”成为时代的强音。网络之于公众,无异于作为“民史”、“民口”的报章之于中国维新派;无异于“公共领域”的理念之于法兰克福批判学派;无异于“场域”的概念之于西方社会学家。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公共领域”,“草根”与精英的表面平等,往往由于话语权的悬殊而呈现出实际的不平等。加上各类“水军”操纵舆论、浑水摸鱼;骇客、病毒无孔不入,防不胜防;“推手”包装泛滥成灾,“网络红人”眼花缭乱。加上违法、不良信息的时时出没,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作为“网络公民”的我们,在畅享“信息高速公路”便利之时,个人隐私时有被侵犯之忧;信息超载和“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也使得网络秩序备受诟病。从全球来看,公众期待的“网络公共领域”和“理想的传播情景”依然只是愿景。因此之故,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科学、包容、创新的管理文化护航。网络之于管理者,无异于“乡校”之于子产,贵在科学决策、艺术疏导。把握网络管理艺术,寻求善治之策,对于何时“有所为”,何时“有所不为”;何时“大弦嘈嘈”,何时“小弦切切”,皆需审慎为之。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治国如此,治网亦然。
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崭新的“粉丝文化”。曾几何时,“粉丝”这个网络亚文化现象,一跃成为网上最受关注的“文化奇观”。“粉丝”不仅是明星的拥趸,同时也是明星的外在符号。“粉丝”因明星而“粉”,明星因“粉丝”而显。在以往的诸多网络事件中,不同明星的“粉丝”们往往画地为牢,由于观点不同而互相攻击,口水往往淹没了真相。须知“粉丝”与明星恰如水与舟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粉丝”与名人也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需要构建崭新的“粉丝文化”:不是画地为牢、党同伐异,而是诉诸理性、彼此尊重。不同名人的粉丝尽管观点不同,价值观各异,但在遵守网络礼仪,促进文明、和谐方面应该达成共识,彼此尊重对方的表达权、质疑权和批评权。
网络文化植根于互联网,辐射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文化建构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造就健康的网络文化,让真诚与理性为伴,让网络民意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