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iddle/597b397f4963d8a3c32a6&690
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寒夜,一辆中巴从清华园出发,悄悄开往人烟稀少的东南五环。在一个叫“竞园”的地方,一干人等鱼贯进入一座包豪斯式的建筑,坐在一个内墙红砖裸露的会议室,与几位古道热肠的报人,品尝即将上版的热气腾腾的“三杯茶”......
这是11月29日清华大学高级编辑课实践教学的一幕。往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会带学生到主流媒体去“受教育”;今年我却带他们走进了都市类的北京晨报“去感受”——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晨报的“三杯茶”吸引了我们。
“三杯茶”者,《北京晨报》的三则“形象广告”也(上图)。普洱茶耐泡耐品,历久弥香,代表晨报强调社会责任,宠辱不惊;茉莉花茶香气氤氲,饮之去燥,为京人最爱,一如晨报清新简约的文风,亲切贴近;君山银针以“金”镶“玉”,香气高爽,喻晨报及其报道小巧精致,令人回味。晨报的创意人员借用三种茶品代表她的三种气质,巧譬善喻,新人耳目。新民网、网易等媒体对这些“广告”都予以转载,说明晨报塑造的自我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去年此时,曾应邀参加了北京晨报改版座谈会;今年此时,又在晨报改版一周年之时在该报观摩、座谈。因刘顺发社长不在国内,无缘分享他的“办报宝典”。同学们现场观摩了当晚值班的王宇副总编主持的“版前会”;聆听了张冬萍副总编对晨报的PPT介绍,又参加了她与光炜副总编主持的座谈,刷新了大家对“新主流媒体”的认识。
http://s8/middle/597b397f4963f282a5d77&690
http://s3/middle/597b397f4963f20436b92&690
上:张冬萍副总编(中)做晨报PPT演示 下左:光炜副总编在座谈会上 下右:王宇副总编在“版前会”上讲解版面安排 (均为商旸摄影)
强调责任担当,不让负面新闻扎堆。这不是晨报的宣称,而是当晚版前会上的安排。火灾、自杀、车祸.......一般认为这些都是都市报求之不得的猛料,但是晨报却“猝然临之而不惊”,有抢有压,保持常态。
大事诉求,百姓视角。这既是晨报的基本定位,同时也是“新主流都市报”的不懈追求。我们经常在晨报看到《别让大牌耍大牌》、《大中电器出卖折旧凭证》、《“伤心”减肥药全国叫停》、《铁路儿童票“长高”10厘米》等诸如此类的民生新闻,就是晨报用心“冲泡”的“茉莉花茶”。
“微评论”,这是最近在评论界风生水起的一个概念。在本科生的课堂展示中,就屡屡出现这样的字眼。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评论新品种是晨报的首创。晨报与新浪微博联手,关注微博达人对新闻事件的即时评论。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也微言大义,别具一格。相信这一文体也会像当年的网络评论一样,迅速风靡评论界。
《太阳报》有个“三版女郎”,这是英国小报的一个著名噱头;《北京晨报》有个三版“今日关注”,这是晨报的版面创新。在这个全图版面,编辑网络世间热点、趣事,借用版面语言予以点睛,让读者看图而知天下事,满足了“读图时代”的读者需要。
在报纸如林的首都,办过报的无不知道“京报”的难办。因此,对于晨报来说,随便找几家非市属的都市报来作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婆婆”不一样,自主权不一样,“自选动作”自然也不一样。因此,从晨报改版之后的新气象来看晨报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肯定了晨报这些报人的“历时性”努力。作为北京唯一的一张“晨报”,《北京晨报》如何像《华西都市报》那样领风气之先,办成一张鲜明、大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整合型都市媒体,则是一个需要另加探讨的话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