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君超:从华佗之死说劝服艺术

(2008-10-27 19:05:35)
标签:

华佗与曹操

刮骨疗毒

华佗为曹操开颅

传播学

劝服

从华佗之死说劝服艺术

 

 

王君超:从华佗之死说劝服艺术王君超:从华佗之死说劝服艺术

                                 新旧电影《华佗与曹操》剧照人物形象对比

 

王立群教授写过一篇《曹操为什么要杀害华佗》的文章,考证了“曹操杀华佗”的史实。他认为《三国志》、《后汉书》的《华佗传》都未提到华佗为曹操开颅治头风病一事。因此认为,《三国演义》对华佗之死的记述,纯属虚构。但他同时认为:“《三国演义》的虚构也不是全不靠谱,它也有它的基础:一是华佗能用“麻沸散”做腹腔手术,二是华佗被曹操所杀。《三国演义》将它引伸为替曹操开颅,也顺理成章。但是,华佗开颅治疗曹操头风病是小说作家的虚构。” 因此,他最后发出了“巨星殒落,神医枉死”的感叹。

 

     2001年,笔者曾写过一篇《从华佗之死说劝服艺术》的小文,发表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该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用对《三国演义》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华佗之死,也感到“华佗之死”的历史之谜近乎无解。如果不是为了对抗曹操的残暴而“舍身取义”,那么作为一位战乱时期的名医,是不可能用一种近乎“自杀”的行为去为曹操开颅的。

 

    此将旧文发表如下:

 

每读《三国》,读至神医华佗被曹操所杀,都禁不住义愤填膺——在曹阿瞒的淫威之下,一位神医就这样一命呜呼了,只留下《青囊书》一两页,“所传者止阉鸡猪等小法”。 就连焚书的吴押狱之妻也大为感慨:“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他何用”!

 

    但是,反复阅读有关章节,我却对罗贯中笔下的逻辑有些疑义。姑且不论历史上是否有“曹操杀华佗”这回事,即便是真有此事,那么按照《三国演义》的逻辑,华佗的遭遇恐非全是曹操加害,与他本人的沟通技巧恐也不无关系。

 

在《三国演义》(会评本)中,华佗的出场只有3次,一为东吴猛将周泰疗伤,二为关公刮骨疗毒,三为曹操治疗头痛病。华佗没有死在前二人之手,不能就此认为曹操比前二人凶残。因为华佗为曹操治病,实与前二者不同,尤其是这其中牵涉到一个劝服艺术的问题。

 

传统中医文化中“望、闻、问、切”。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4个字中的“问”,除了问病情,也包括医生对病人态度的“劝服艺术”。因为有一些病人讳疾忌医,因而要采用多种说理方式使其态度改变。有时需要“两面说理”,有时需要“提供事实”,有时又需要“合理举证”;而如果一味强调“良言逆耳”,则不但与事无补,而且容易激化矛盾。请看华佗三次看病的经过。

 

在第15回中,周泰为保护孙权而“身披12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后得虞翻荐“当世之神医”,——沛国谯郡的华佗(字元化)。方巾阔服、臂挽青囊、童颜鹤发的华佗一请便到,“投之以药,一月而愈”。—— 一边是要求“死马当成活马医”的通情达理患者,一边是惜英雄敬英雄的当世神医,这里当然不需要什么“劝服艺术”。

 

   在第75回中,关公被曹仁射中右臂,“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华佗从江东驾小舟不请自到,到后只是一句“仰慕英雄”,便将其如何为之刮骨、如何为之疗毒等具体治法一 一告诉关公,列位看官虽然读得心惊肉跳,但视死如归的关公有何俱哉?“佗用刀刮毒,悉悉有声”,“血流盈盆”,而关公竟然大笑。无怪乎华佗赞曰:“君候真天神也!”这里,尽管关羽十分配合,但是华佗的“劝服艺术”运用也十分到家,于是便成就了“刮骨疗毒”的千古佳话。

 

    可惜的是,在为曹操治病时,华佗的“劝服艺术”就逊色多了,以致落得个下狱遇害的惨烈下场。在第78回中,曹操因冒犯“梨树之神”而头痛发作,华歆举荐华佗,曹操此时已有疑心:“虽闻其名,未知其术。”华佗到后,虽然也像对待关公一样依样画葫芦,将如何“先饮麻肺汤”,如何“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一 一告知,然而这毕竟不是疗疮伤,也不是刮臂骨,而是“砍开脑袋”,甭说是在彼时医学不发达的古代,即使是在医术相当发达的今天,恐怕诸位听了也会疑从心底生。既为神医,难道就没有别的招术?如果没有别的招术,难道不能向曹操讲得更清楚些?…… 要么,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原因,难道华佗存心要借此杀曹?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这样的论证。即使华佗存心杀曹,那么恐怕就更需要讲究劝服艺术了,须知他今天所要面对的不是别人,正是从小就“装疯哐叔”的天下一号奸雄曹阿瞒呀!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诘问,李渔在评论华佗此举时用了一句“与吉平用药之意相同”!

 

曹操听了华佗非开颅不可的一番生硬的话后,便勃然大怒:“汝要杀孤耶!”如果华佗此时知难而退,暂缓开颅,假曹以时日,或者用给动物开颅的试验证明此举没有危险,也许曹操会回心转意,至少也不会萌生杀人之念。但错就错在华佗这时将与“天神”无异、与曹不具有可比性的关公拉了出来,强相比较,而且将曹的顽固性头痛错称为“小可之疾”。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曹操以“横朔赋诗”式的一记反问,就判了华佗的死刑:“臂痛可刮,脑袋安可砍乎?汝必与关公情熟,乘此机会,欲报仇耳!”这时有人讲情,终是火上浇油,越抹越黑,终是覆水难收,曹操认定“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可怜一个悬壶济世的旷古名医,竟然死在正欲妙手回春之时!恐怕古今名医之言,没有比华佗这番话更为失误的了。可悲,可叹!

 

1946年,美国试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提出,人们在心理结构、先天秉赋和后天习性,以及价值观等5个方面存在着个人差异。如果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符合受传者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就会被注意、理解和记忆;反之,就会被忽视、曲解或淡忘。这一理论后经梅尔文·德弗勒修正,称为“个人差异论”。用此理论来分析关公和曹操,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其实是存在很多“个人差异”的。因此,华佗就不该用“医关”之法来“医曹”。尤其应提请注意的是,建安5年正月,曹操曾有过一次险遭医者暗算的经历——名医吉平与董成等6人合谋,咬指为誓,准备趁治病之机对曹操下毒,后事情败露,吉平被曹折磨至死。“一旦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曹操听到曾为两个对手治病的华佗要为他“开颅”,不免心有余悸。

 

     曹操与关公客观上存在着许多“个人差异”,何况在曹操的认知因素之间,本来就已经出现了失调,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要改变这种“认知失调”状况,就需要向他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供选择,例如推荐保守疗法和予以心理调整,同时两面说理,加强引导,使之达到“认知和谐”,最终通过劝服使其“态度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旷世奇才的华佗明明对曹施以仁心仁术,却被曹以“一级谋杀”的罪名判处死刑;在他死后,还被一些论者诬为“左慈幻术”。不白之冤,莫大于此。看来,当今的医者在悬壶济世之余,也该研读一番“医疗传播学”了。

                                        

                                                2001831,写于北京金台西路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