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辞雅正    上(10-12章)

(2008-08-21 18:23:25)
标签:

杂谈

第十章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

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夫子说:“了解变化法则的人,岂非知道世间的奥秘了么!”《易》包含有圣人遵循的四项原则:它将圣人的言谈尊奉为卦爻辞,将圣人的行止尊奉为卦的次序,将圣人的制造发明尊奉为卦的象意,将圣人的卜筮过程算命决策尊奉为占筮方法。——讲卦辞、卦序、卦象、占卦的由来。其中“以动者尚其变”,指出了卦序与圣人的事业经历相关,这句看似平淡的话,暗含揭开卦序之谜的玄机,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周易的编排为什么是乾坤之后继屯蒙了。

所以君子准备有所作为,准备有所行动的时候,就会将问题提炼出来去占问。易则象声音的回响那样应答他,不论事情多么难,都能尽告其未来结果。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精灵的东西,怎能做到这样呢?

三辰和五星也在易道的变化中,弥合年岁之差也要运用易数的演绎。通达了这些变化,便勾勒出了天地的纹理;穷尽了这些易数,便确定了天下的现象。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复杂的变化,怎能做到这些呢?

《易》(只是本书而已)本身不会思考,也不能行动,它静静地摆在那里,但却是人们感通天下的桥梁。易如果不是天下最为神妙的东西,怎能能做到这些呢?

《易》,是圣人用以穷究深奥、研判微妙的凭借。正因为它幽深,所以能贯通天下的心志;正因为它微妙,所以能成就天下的事务;正因为它神奇,所以看不出明显动作却很迅速,看不出行走却到达。夫子说的“《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就是告诉了以上这些道理。
 

第十章讲解易的四方面基本意义,认为人们应贯彻这四道以追求圣人的境界。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

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吉凶,吉凶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

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

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

天地變化,聖人效之。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繫辭焉,所以告也。

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夫子说:“《易》是做什么用的呢?《易》,是帮助人们开启万物的端倪完成所做的事业,进而驾御天地间规律的学问,如此而已。

所以,圣人用易来贯穿天下人的意志,用易来规划天下人的事业,用易来决断天下人的疑惑。

所以,蓍草的禀性圆通而神奇,卦象的内涵包容而智慧,六爻的含义平易而无隐。圣人利用这些(指蓍草的圆通、卦象的智慧、六爻的无隐)来涤荡心灵(纯粹境界也),以至契合于大道,并与百姓风雨同舟。”

能神奇的知往推来,谁能做到这样呢?是古代那聪明睿智、神武而且仁慈的人么?他们能上明天道法则,下察民情原委的原因,是因为有易这个神奇的宝物供古代人民使用。圣人就是以此功业被后人敬奉,而推崇和彰显他们的功德么?——指易的渊源久远。

是 这样。(如果)把闭户安静比作坤,开门行动比作乾,一关一开比作变化,这样往来不断比作流通。(那么)显现的这个就叫做现象,载体就叫做器物,把握并且将 之为我所用就叫做取法。利用这个门之功用来方便出入,并教会百姓举一反三的发明创造,这就是值得推崇的功德。——这小节用门的发明来举例圣人对易学原理的 应用,是对“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的解释。

所以,《易》有一个大原则,以此为出发先将对象分成两部分,再细分为四种现象,乃至八种状态,通过这八种状态就能分析事态的吉凶发展,进而通过对吉凶地把握去开拓伟大的事业。——指出易是自觉主动的利用客观规律。

所以,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了;流行的变化,没有比四时更大的了;高挂形象最明显的,没有比日月更大的了;人们最关心和致力的事情,没有比富贵更大的了。

所以,借助自然之物为我所用,普及器具以利天下,没有比圣人更大的了。探求本质,索求隐秘,思虑深邃,致力深远,以判定天下的吉凶,成就天下的奋斗事业,没有比蓍龟更大的了。——赞扬占筮的功用。

所 以,天地间有神奇的事物,圣人择取为用;天地间有无穷的变化,圣人仿效其原理。天上征兆隐喻吉凶,圣人依循它的指示做出判断(比如气象谚语);河流画出版 图,支流书写区域,圣人依此为法则(分天下而治)。《易》包含了这可则可效可象可法的四种象征,所以可以展示万象。它附有文辞,所以可以告知这些蕴涵。系 辞中有吉凶的明确断语,所以可以用来决断疑难。 

《易》说:“连上天都护佑这样的人,吉祥如意。”夫子说:“佑就是帮助呀。天所帮助的是顺应天道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做事诚实守信,思考顺乎天道,再加上尊贤爱德,所以说‘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呀。”
 

第十一章讲易的功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易有大的变化,由此变化而产生两种状态,两种状态有四个特征,由四种特征再衍化出八种现象,因此产生了选择,据此方产生出人类社会的六大根本事业。
 

这一章有两处易学焦点,也是疑难,我的理解是这样:

1、太極:原作大恒,指基本原则,后世借指事物的中心点,甚至起点,极点。

2、河洛:文中指名川大河,是国家、族群势力范围的界线。传说中的河龟洛马也许有启发印证的作用,但不是天授,思维发展不到八卦空间化的时期,即使真有河龟洛马也是没用的,所以河洛传说的起源应该比较晚。

 

第十二章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

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夫子说:“书的内容有限不能把话都记录全,言语的选择有限不能把思想都表达全。”那末圣人的思想,就不能完全展现出来了么?

(不是的,)夫子说:“圣人以象为纲来完全表达他的思想,以卦为目来尽情揭示事物的虚实,附上文辞把要说的话都写出来,推演实践从而完全实现现实的利益,积极热情的对待自我生命和外在世界从而完美的发挥能动性。”

乾坤两卦,蕴藏了《易》的精妙内涵吧?乾坤象队列那样站着,《易》便确立于其中。如果没有了乾坤两卦,就没有可能显现《易》的精神。《易》的精神不见,那么即使有乾坤两卦的形式也基本等于没有了。

所以,超出实体的事理、方法称为道,具体有形的事物、实践称为器,将道和器有机的结合应用称为变(合理运用),将道和器进一步推演发明称为通(改造发明),倡导天下民众都明白实践这易道变通之理称为事业。

所以,所谓象,是圣人洞察天下万千事物繁杂后面的本质内涵,而摹拟其特征,象征其意义,将此称之为易象。圣人洞察天下万千事物错综复杂的运动变化,而提取其定理公式,用以指导言行使符合事物的规律,圣人将此用文字附在易卦后面用以判断它的吉凶,将此称之为爻变。

(圣人)极尽天下奥妙于卦象,鼓舞天下运动于卦辞(鼓为的是谐和一切力量于一个共同目标),有机的结合应用于各种流变的态势,深入推演发明于事物的共同本质。

(圣人)就是这样自在睿智的人,他们默默的做着这些努力,不用宣扬什么人们就无比信服,这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德行。
 

第十二章提出了道与器的圆融一致,赞颂圣人以高尚的品德为苍生无私演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